导航

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来源:光明网-《光明日报》2018-06-04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黎庶乐(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是个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同时又使人陷入“物的依赖性”之中,为物性所奴役与统治。这种社会形态决定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将处于永不停息的斗争与修复之中。因此,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社会形态应该是一种“真正共同体”,它是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中所达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是人的本质复归的真正表现。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生态文明建设也不再是单纯的一国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观照世界未来,形成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密切联系。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自然而言,人是具有生命力的自然存在物;对于人而言,自然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表明人与自然从根本上说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应该说,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不仅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而且还关乎全球生态安全。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

  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是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起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是怎样”。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提出,正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断深化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重要论断,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且还要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指出:“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由此可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构筑的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等重要论断,深刻表明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持久力量,关系着民生福祉。针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创造性地提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可以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环境治理的现实背景。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生态环境产生了双重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一方面又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可能。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将有效连通起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梦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为世界各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4日 11版)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8-06-04 14:58:04 来源: 0 条评论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作者:黎庶乐(广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问题是唯物史观的基本问题。唯物史观认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需要确定的具体事实是个人与自然界的关系,任何历史记载都应当从自然基础以及它们在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们的活动而发生的变更出发。马克思恩格斯之所以批判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以人对自然的支配为前提,同时又使人陷入“物的依赖性”之中,为物性所奴役与统治。这种社会形态决定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将处于永不停息的斗争与修复之中。因此,马克思认为,未来的社会形态应该是一种“真正共同体”,它是在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中所达到的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和谐统一,是人的本质复归的真正表现。今天,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生态文明建设也不再是单纯的一国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将“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和“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列入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并用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生态观观照世界未来,形成了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再次强调生态环境问题,明确指出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上提出的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原则,可以看出生态文明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之间的密切联系。

  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敬畏自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等理念,要求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统筹兼顾、整体施策、多措并举,全方位、全地域、全过程开展生态文明建设。马克思主义认为,对于自然而言,人是具有生命力的自然存在物;对于人而言,自然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表明人与自然从根本上说是生命共同体。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建设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内容。面向未来,中国将继续承担应尽的国际义务,同世界各国深入开展生态文明领域的交流合作,携手共建生态良好的地球美好家园。应该说,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不仅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而且还关乎全球生态安全。它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实基础。

  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内在一致性。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反思与批判是现代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起点。正如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的,“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是怎样”。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提出,正是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认识不断深化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等重要论断,强调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要性。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需要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而且还要让制度成为刚性约束和不可触碰的高压线。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演讲时,把“坚持绿色低碳,建设一个清洁美丽的世界”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一个重要方面,并指出:“我们要倡导绿色、低碳、循环、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平衡推进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不断开拓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由此可见,形成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构筑的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具有内在逻辑的一致性。

  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应有之义。自然物构成人类生存的自然条件,人类在同自然的互动中实现自身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提出的“自然是生命之母”“人类善待自然,自然也会馈赠人类”“让人民群众在绿水青山中共享自然之美、生命之美、生活之美”等重要论断,深刻表明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持久力量,关系着民生福祉。针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创造性地提出“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要求“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可以说,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经济全球化是全球环境治理的现实背景。经济全球化对人类生态环境产生了双重的影响,它一方面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一方面又为全球环境治理提供了可能。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进一步增强,中国作为最大发展中国家日益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和贡献者,将有效连通起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梦想,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过程中为世界各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人类美好未来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光明日报》( 2018年06月04日 11版)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