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端午节来了!与总书记一起“品尝”中华精神文化食粮

来源:中国青年网2018-06-18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8日电(记者 刘尚君)“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6月18日,我们又迎来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粽”情端午,对酒携樽俎,千载乡愁;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茶艾条、饮雄黄酒……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依然延续着很多传统的文化习俗。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此前,习近平主席向美国总统特朗普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时曾说:“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

  传统节日,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文化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除夕、元宵、立春、冬至、端午、七夕……从古至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节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文化需求密不可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5年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2007年国务院决定将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正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首个选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2016年,“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为进一步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生活始终。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2014年,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筑牢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石有着重要意义。

  传统习俗,古今中外新传承

  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如今的端午节,中国人仍延续着祖辈留下的传统习惯,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加入了新元素。

  在北京延庆区的第十届北京端午文化节上,各支龙舟代表队激流勇进、奋勇争先,包粽子、做香囊、挂艾草、展非遗等特色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与。

  在北京丰台的一处项目工地上,工人朋友巧用钢筋水泥做起了“旱地龙舟”,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友们比拼“包粽子”,在千里之外品尝可口的家乡味道。

  在屈原故里湖北宜昌,一场“诗在民间端午诗会”正在进行,余光中先生的诗作《汨罗江神》被深情诵读,无尽的追思与仰慕化作坚定的信念与决心,激起与会者强烈的精神共鸣。

  同样在武汉,根据屈原作品《橘颂》改编的舞蹈正在“我们的节日——端午”文艺专场上演,带领观众重温屈原“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的精神品质。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要求,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如今,古老的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慢慢走进了世界各国的视线,“吃粽子”“赛龙舟”已经在不同全世界不同地区的多个国家落地生根,虽然由于不同地域历史的变迁及文化沿袭的差异,各国庆祝端午节的方式、活动也不尽相同,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正通过这样的方式彰显着影响力。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端午节来了!与总书记一起“品尝”中华精神文化食粮

2018-06-18 14:50:46 来源: 0 条评论

  中国青年网北京6月18日电(记者 刘尚君)“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6月18日,我们又迎来一年一度的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粽”情端午,对酒携樽俎,千载乡愁;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包粽子、赛龙舟、佩香囊、茶艾条、饮雄黄酒……千百年来,中华民族依然延续着很多传统的文化习俗。

  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此前,习近平主席向美国总统特朗普介绍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时曾说:“文化没有断过流、始终传承下来的只有中国。我们这些人也延续着黑头发、黄皮肤,我们叫龙的传人。”

  传统节日,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庆文化源远流长、深入人心。

  除夕、元宵、立春、冬至、端午、七夕……从古至今,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节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与精神文化需求密不可分,凝结着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和思想精华,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的重要精神纽带。

  2005年中宣部等部门联合发布《关于运用传统节日弘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的意见》;2007年国务院决定将清明、端午、中秋、除夕列入国家法定节假日;2009年,端午节正式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我国首个选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2016年,“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

  为进一步将优秀传统文化贯穿国民教育、生活始终。2017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深入开展“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2014年,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强调,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

  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强对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对筑牢民族文化精神的基石有着重要意义。

  传统习俗,古今中外新传承

  2014年,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如今的端午节,中国人仍延续着祖辈留下的传统习惯,并随着时代的变迁加入了新元素。

  在北京延庆区的第十届北京端午文化节上,各支龙舟代表队激流勇进、奋勇争先,包粽子、做香囊、挂艾草、展非遗等特色活动吸引了众多市民的参与。

  在北京丰台的一处项目工地上,工人朋友巧用钢筋水泥做起了“旱地龙舟”,来自五湖四海的工友们比拼“包粽子”,在千里之外品尝可口的家乡味道。

  在屈原故里湖北宜昌,一场“诗在民间端午诗会”正在进行,余光中先生的诗作《汨罗江神》被深情诵读,无尽的追思与仰慕化作坚定的信念与决心,激起与会者强烈的精神共鸣。

  同样在武汉,根据屈原作品《橘颂》改编的舞蹈正在“我们的节日——端午”文艺专场上演,带领观众重温屈原“秉德无私,参天地兮”的精神品质。

  “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 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要求,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如今,古老的中华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慢慢走进了世界各国的视线,“吃粽子”“赛龙舟”已经在不同全世界不同地区的多个国家落地生根,虽然由于不同地域历史的变迁及文化沿袭的差异,各国庆祝端午节的方式、活动也不尽相同,但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正通过这样的方式彰显着影响力。

[责任编辑: 苏桢淇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