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 看看他们的“财富”故事
许世虎 受访者供图
燕宏 受访者供图
艺术工作者
知青 川美 重大 改革开放是他绘画的好“材料”
重庆商报-上游财经记者 李析力
今年3月,位于渝北区的许世虎美术馆开馆迎客。馆内陈列的几百幅作品,浓缩了许世虎40余年的艺术人生。
许世虎,今年61岁,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重庆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重庆大学艺术学院原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
提及如今的艺术成就,许世虎笑着说:“我的人生有三次大的转折,每一次转折的背后都被改革开放所牵动,折射出了特殊时代下的特殊经历。”
第一次转折 从下乡知青到美院学生
许世虎与美术结缘,缘于儿时的经历。小时候,他在南泉小学读书,学校就在景区附近,山清水秀,环境优美,时常会有学美术的人来此写生。
“那个时候几乎到了痴迷的程度,只要一下课就往写生地那里跑。”许世虎说,在那样的氛围中,让他对画画产生了浓厚兴趣,加上当教师的父母从旁引导,为他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条件,他的美术细胞渐渐被激活。
到了初中、高中,许世虎一直没有放弃对画画的爱好,同时对于美术院校有了一定的认识。高中美术老师马志刚对许世虎喜爱有加。马志刚说:“你的基础不错,以后有机会可以到专业院校去学习。”这番话,让许世虎有了考取四川美术学院的梦想。
高中毕业后的第二年,他去到四川省内江市资中县一个村子里“下乡”,成了一名“知青”。1977年,恢复高考,让许世虎看到了希望。第二年,由于会画画,他调到了县木偶剧团和文工团画背景。
1980年,他顺利考取了四川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陶瓷艺术设计专业。许世虎说:“如果没有改革,我没有机会考上心仪的学校,改革为每一个人提供了公平竞争的机会。”
第二次转折 《春天里的歌》一举成名
考上了梦想的院校,许世虎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专业学习中,他的绘画技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艺术手法更加多元。让他印象深刻的是,当时老师经常带他们到荣昌陶厂去学习和创作,一些设计的图案还用在了陶器品上。
大学毕业后,由于表现优异,特别是在色彩运用上的敏感,许世虎留校当上了一名色彩教师。“对艺术越追求,越能知道自己的不足。”许世虎说,随着专业学习的加深,他接触到了灰调色彩,接触到了印象派和写实派的绘画,他的绘画技术也更加纯熟。
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并发表重要讲话,一篇题为《东方风来满眼春》的新闻通讯传遍神州。许世虎受到了讲话精神的感染,就在那年5月,许世虎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创作了《春天里的歌》画作。这幅画当年获评全国美展的优秀奖,也是他的成名作。
《春天里的歌》是一幅水粉画,画作内容是一盆怒放的鲜花,鲜花上的水珠清晰可见,晶莹剔透,跟真的一样。许世虎说,这幅画描述的是当时的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情,一种生机勃发的力量,借鉴了中国工笔画和国外写实的画法。
后来,这幅画还入选2005年法国卢浮宫美术沙龙展,并获特别奖。2014年被重庆美术馆收藏。
第三次转折 趟出中西融合艺术之路
许世虎说,改革开放后,他有了更多的机会走出国门,与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进行交流,他对艺术的把握变得更加多元,“融合”成了一种追求。
2005年前后,许世虎感觉自己在绘画艺术上遇到了瓶颈,没有新的突破。2006年,他离开了工作20余年的四川美术学院,到重庆大学艺术学院执教。许世虎说:“重庆大学是一所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在学科交叉的氛围里,也许会给艺术带来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融合是创新发展的动力,绘画也是如此。”许世虎说,由于到国外交流机会的增多,在访问考察和办画展的同时,也开阔了他的视野,他试图将中国画的技法与国外的技法相融合。比如中国画的写意手法与国外印象派画法结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