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区域协调发展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地提出并实施了“山海协作工程”、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等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不仅促进了浙江的区域协调发展,使浙江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领先的省份,也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实践基础。

  由于受区位条件、资源要素、发展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国内外经济发展中的普遍性现象,也是区域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省情特征决定了多样化的区域发展条件,也造成了浙江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本世纪初,浙江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习近平同志来浙江工作后,敏锐地观察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诸多问题,适时提出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基于对区域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浙江区域发展现实的准确把握,2003年7月,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八八战略”,强调“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些重要论述,突出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刻思考和战略谋划,绘就了浙江区域协调发展的蓝图。

  1.确立通过区域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作出了“山海协作工程是推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口协作、引导鼓励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辐射、促进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的重大举措”等科学论断。习近平同志开创性地提出了深入实施“百亿帮扶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山海协作工程”三大工程。其中,“山海协作工程”是发挥核心带动作用的龙头工程。2003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丽水市调研时要求实施好“山海协作工程”。同年7月,在衢州市调研时强调,要大力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在发展来料加工的基础上,把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作为借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辐射。2004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山海协作工程”情况汇报会上,强调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推进“山海协作工程”,着眼于全省经济布局优化推进“山海协作工程”,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山海协作工程”,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统筹区域发展路子。2005年,他在“山海协作工程”工作会议上强调,“山海协作工程”是我省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中,既要重视工业项目合作,也要重视农业和服务业项目的合作,使合作领域向一、二、三产全面拓展。“百亿帮扶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山海协作工程”精准把握了当时浙江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和内在原因,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之策。“三大工程”的深入实施,通过政府联动、市场拉动、产业带动,逐渐形成了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2.确立通过新型城市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作出了“城市化是一个‘牛鼻子’,对生产力布局、城乡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具有全局性影响”等科学论断。城市化促进空间格局优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力。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新型城市化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2002年11月,他在杭州市考察调研时,提出要着力推进城市化,提升经济整体素质。2003年1月,他在丽水市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抓好城市化,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同年1月,在衢州市考察调研时指出,城市化是一个“牛鼻子”,对生产力布局、城乡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具有全局性影响。他还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把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2006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通过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来促进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优化城镇体系,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市协调发展。习近平同志对新型城市化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他对区域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正是得益于习近平同志在城市化方面的超前谋划,才形成了今天浙江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3.确立通过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居‘五个统筹’之首”“推进城市化要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等科学论断。城乡协调是区域协调的重要方面,没有城乡的协调就没有区域的协调。2003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走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集聚上取得新突破。2003年2月,他在全省“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活动总结和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深化城乡配套改革,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同年4月,他在建德市、淳安县调研时,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使欠发达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2004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居“五个统筹”之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同年4月,他在省委常委会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再次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时期新阶段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他在2005年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城乡一体化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致力于促进城乡之间形成系统有机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融合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最高境界。城乡一体化理念的率先实践,使浙江成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最好的省份之一。

  4.确立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作出了“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等科学论断。200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调研时指出,无论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进,还是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来看,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都显得十分紧迫,应该建立沪苏浙三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层的定期会晤机制。同年12月,他在宁波市调研时,要求充分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各省、市之间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人文相近的特点,主动接轨、加强协作、发挥优势、实现共赢。2003年3月,在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时,他强调要围绕“接轨上海、学习沪苏”,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发展。同年7月,他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指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等国际大环境和经济发展规律使然。要把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作为我省扩大开放的一个重要平台。在习近平同志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浙江主动接轨上海、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发展,在地区合作交流中推动了浙江的区域协调发展。

  5.确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理念,作出了“海洋经济是陆海一体化经济。海洋的大规模开发,需要强大的陆域经济支持;陆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于蓝色国土,发挥海洋优势”“努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等科学论断。习近平同志前瞻性地认识到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意义。2003年1月,他在舟山市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舟山建设成我省参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的蓝色通道。同年8月,他在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海洋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二省一市走向世界的共同通道。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不仅是实现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长三角地区融入国际经济的重要途径。2005年6月,他在听取舟山市工作汇报时指出,舟山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发展海洋经济起点要高、气魄要大、举措要实、步子要稳。为了更好发展浙江的海洋经济,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推进宁波—舟山港的一体化。按照习近平同志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擘画,浙江形成了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舟山港、杭州湾经济区、台州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等为代表的海洋经济发展大格局。

  6.确立“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作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从以‘引进来’为主向‘走出去、引进来’并举转变”等科学论断。2004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同年3月,他在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立足全局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要做好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交流工作,落实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等战略部署。习近平同志把“山海协作”的理念延伸到参与和服务全国统筹协作发展的大局之中,强调这“不仅是浙江的政治责任,也是浙江的发展机遇”,并身体力行做好与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地区的深入对接工作。2006年12月,他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努力推进对外开放从以“引进来”为主向“走出去、引进来”并举转变。他从宽广的视野审视浙江发展,提出“浙江人经济”的概念。“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理念,使浙江得以从更大的空间中整合资源,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浙江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空间,培育了浙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并实践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结出了丰硕成果。2007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65元,分别连续7年和23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2.49:1,为全国收入比最小的省份之一;人均GDP最高的杭州市与人均GDP最低的丽水市,人均GDP之比为2.76:1,在几个沿海发达省份中是最小的。此后,浙江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同志指引的路子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使浙江成为全国区域发展最为协调的省份之一。2017年,浙江城镇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26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分别连续17年和33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054:1,延续十余年持续降低的走势,是全国收入比最小的省份。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杭州市达49832元,最低的丽水市为29329元,两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7:1,在几个沿海发达省份中是最小的。丽水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高于同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居民享受的医疗保障、基础教育、社会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来看,浙江省各项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其中2017年浙江省最低月工资标准为全国各省市最高;2016年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49张/万人;卫生技术人员77.4人/万人。在《2017年中国发展指数》排名中,浙江位于全国各省市第五,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会环境等四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

  1.“山海协作”充分发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优势互补,补齐各自短板,实现互利共赢,走出了一条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路子。15年来,山海协作工程成效明显,浙西南地区获得了项目、资金和人才,实现了加快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要素资源和发展空间,实现了加快转型。而且,山海协作的内涵和方式都得到了大大的扩展。从结对关系看,全省与26个欠发达县结对的发达县(市、区)从30个增加到43个,同时在县县结对、部门结对的基础上,拓展了村镇、村企等结对。从合作内涵看,在深化特色产业、社会事业、群众增收等领域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推进了科技创新、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合作。从平台覆盖看,目前全省已有各类山海协作共建平台32个,其中,工业类产业园9个,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16个,各类“飞地”园区7个,实现26县共建平台全覆盖。2012年到2018年一季度,全省累计实施山海协作特色产业合作项目3601个,到位资金2664亿元;实施群众增收、新农村和社会事业项目1686个,到位资金7.98亿元。在衢州市,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已占全市新增生产总值的35%左右。“山海协作工程”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使欠发达地区对全省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山海协作也成了全省各地推进自身协调发展的普遍方式。杭州市于2010年正式推出“区县协作”战略,将城区和五县市进行挂钩结对,从产业协作开始,实行全方位统筹发展,实现产业共兴、资源共享、环境共保。还专门设立统筹基金,每年由市财政新增10亿资金支持五县市发展。各个城区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每年不低于3000万元,用于区县合作项目的前期筹备。区县协作使杭州市内区县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区县协作后,大家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在规划的设计和实施工程中,都把对方当作“自家人”加以充分考虑。甚至许多对外的推介会、招商会,双方联袂登场,紧密合作。在区县协作战略推动下,杭州五县市发展势头良好,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不断提高。

  2.新型城市化战略推动浙江四大都市区齐头并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使浙江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区域一体、整体发展的良好格局。2006年8月,浙江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强调“坚持统筹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完善城乡规划,提升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发展机制,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此后十多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新型城市化战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新型城市化这篇大文章书写得气势磅礴。2009年9月,浙江省政府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了《关于联动推进浙江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部省共建,将浙江打造成为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2011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使浙江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实施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的省份。2012年5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同年7月,浙江省委印发《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省政府制定出台《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浙江的新型城市化推上更高的台阶。2014年4月,浙江再次召开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全面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的更高要求。十多年的新型城市化,使浙江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市化结构形态更为合理。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经济加快发展,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省域中心城市发展势头良好,美丽县城、县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三群四区七核五级网络化”省域城镇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目前,浙江的城市化率为68%,高出全国约10个百分点。四大都市区成为推动全省发展的四台“发动机”。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四大都市区为主体,以海洋经济区和生态功能区为两翼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已然成型。

  3.城乡一体化战略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整体发展新格局,使浙江进入了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2004年,在习近平同志主持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拉开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幕。2006年,浙江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打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此后,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以钉钉子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要论述,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浙江城乡一体化发展图景。2010年,浙江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基础上作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决策部署,并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在当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浙江馆以“幸福城乡、美好家园”为主题,向世界展示了浙江区域协调发展的鲜明特色与独特魅力。2015年,浙江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特色小镇,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总体上看,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编制省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全省生产、生活和生态发展空间。开展开化、嘉兴、德清三个国家级“多规合一”试点。编制实施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浙中三大城市群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规划纲要,修改完善全省近200个中心镇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及近2万个村的村庄规划,实现了县(市)域范围城乡规划全覆盖、要素全统筹、建设一盘棋。一个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格局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城乡人居环境品质不断优化。全省有联合国人居奖市县和项目的数量、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市县和项目的数量,以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数量等都位居全国前列,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总面积占全省陆域面积的比重已经超过6%,也处于全国前列。另一方面,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进入全民养老医保时代。从中心镇、小城市培育到四大都市区建设,从美丽乡村到特色小镇,展示的不仅仅是诗画江南的城乡一体化美景,更昭示了浙江已经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4.“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浙江本土之外寻求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在更高的层次上促进浙江的整体发展,开辟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空间。2005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文章指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浙江在高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的战略选择。十多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理念,从更高的层次,以更开阔的视野谋划浙江的整体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主动接轨上海、加强长三角地区合作方面,首先,制度层面上,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人会议实现了制度化;其次,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上,长三角主要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网也正在形成之中,三小时经济圈开始形成;最后,市场一体化上,企业之间的交流、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的共享都更加顺畅。目前沪杭同城化、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要素流动、优势互补、深度分工等效应已经显现,不仅直接促进了浙江的区域发展,也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在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方面,一方面,从2011年开始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希望借用另一个浙江——800万省外、海外浙商的力量,来激发浙江经济的再一次飞跃。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浙商“借船出海”,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海外并购之路。通过开展跨国并购,浙江一些龙头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业链、价值链,抢占市场发展制高点,促进了企业跨越式发展,也推进了浙江的产业升级,吉利、龙盛、华立等都成为成功的案例。可以说,浙商的“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已经形成了促进浙江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在向蓝色海洋拓展更大发展空间方面,海洋经济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等的规划建设、全省港口一体化的强力推进等,使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540亿元,比2016年增长11.8%,增速比2016年高出4.4个百分点。海洋港口一体化不断取得新成效,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的大港,连续九年摘得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的桂冠。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大拓展了浙江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积极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无论是在浙江工作期间,还是到中央工作,他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都体现了对区域协调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和不断创新,对推动浙江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1.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注重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重点与一般、内部与外部等重大关系,体现了对区域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一整体发展观,始终贯穿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之中。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基于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辩证关系的认识,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百亿帮扶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山海协作工程”。以“山海协作工程”为重点,则体现了对重点与一般关系的准确把握,是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这也是他通过局部之间的协调来推进整体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他提出要“着眼于全省经济布局优化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并制定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海洋经济、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现了对区域整体发展观的深刻把握。他提出了“六个整体推进”的要求: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整体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形成城乡一体的就业新格局;整体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形成城乡建设互动共进的新格局;整体推进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着力形成先富带动后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整体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整体推进城乡配套改革,着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新体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谋划上,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整体理念,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将整体发展观升华到更高远的境界。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提出,形成了一个全国层面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则显示了一种大气磅礴的关于世界发展的整体观。

  2.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着眼于全面提高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能力,着力构建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一战略性设计,始终贯穿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整体谋划之中。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破除旧体制、建立新机制,努力探索一条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他强调,要在深化改革中破除阻碍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性障碍;要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全面提高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能力;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努力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要完善区域协作和结对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发达地区先发优势,推动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在欠发达地区援建一批农村经济发展和村庄整治建设项目。同样,在主动接轨上海、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问题上,他也多次要求共同建立沪苏浙经济合作发展座谈会制度和党政主要领导层的定期会晤机制,并高度重视主动推进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

  到中央工作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和新机制,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强调取长补短、精准定位、区别发展。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提出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认为这是千年大计,是化解北京“大城市病”的重要举措,也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举措。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提到,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不仅对于进一步利用好海洋资源,统筹内陆、近海和远海各种资源,提升在海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思想,贯穿于他对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谋划推动之中,体现了通过加强机制建设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维。

  3.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使优势更优;补齐短板,实现现有劣势向后发优势的转化。这一比较优势观,成为始终贯穿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科学方法论。区域一体化,实质上就是要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分工协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科学持续、协同发展的路子。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多次强调,作为城乡和区域发展比较平衡的地区,要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优势和活力;要发挥浙江山海资源优势,辩证看待资源问题,转变发展思路,大力增强科技实力、生产实力,努力提高开发各种资源的能力;充分利用丽水与温州、台州、金华等经济发达地区地域相联的优势,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实现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对于当时浙江呈现出来的块状特色经济优势,他强调加快发展块状经济,有利于加快产业的集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推动全省经济进一步扩大总量、提高质量,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利于加快推进城市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强调发挥比较优势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他多次提出,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打破区域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中央相继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举措,充分展现了“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区域协调发展思路。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形成的区域比较优势论,在全国层面得以全面展开、充分发挥,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把让不同区域的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同等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这一为民情怀,是始终贯穿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的价值指向。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并深入实施的“百亿帮扶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山海协作工程”三大工程,其核心价值指向无疑是提高欠发达区域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使他们能享有与发达区域大致相同的生活质量。“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他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是看到了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城乡之间巨大的差距。他提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则是从更宽阔的视野,为人民谋求更大的发展。无论是从山海协作到接轨上海,还是从城乡一体化到区域一体化;无论是“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还是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无不闪耀着他忠诚为民的高尚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这种为民情怀彰显得更为博大、更为深厚。他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他深情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勠力同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对所有困难群众,我们都要关爱,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温暖”。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升华,展示出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在浙江的新实践。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六个浙江”,突出“四个强省”工作导向,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浙江认真处理好“城与乡”“富与贫”和“内与外”三对关系,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四大平台”建设,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统领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谱写浙江更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崭新篇章。

  1.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进一步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2018年5月30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衢州市召开全省山海协作工程推进会,提出要聚力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以创新合作为重点,研究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山区转移的好办法,推动协作内容从传统产业梯度转移更多向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转变。继续在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下功夫,把浙江区域协调发展的质量提得更高、亮点做得更亮。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始终,充分发挥山区绿水青山这个最大优势,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坚定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信念,加快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道。充分挖掘山区开放的潜力,进一步打开山区开放发展的空间,以旅游国际化为突破口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突出共享导向、做好民生工作,让更多群众在“山海协作工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着力建好协作发展新平台,重点谋划建设“飞地”园区、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山海协作产业园,实现特色化高质量发展。加强高端要素和公共服务供给,围绕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加大技术、人才协作力度,着力提升山区医疗、教育质量,坚决打好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

  2.新型城市化再谋新篇,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新型城市化作为推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不断创新和完善新型城市化的体制机制。2016年1月,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新型城市化为主抓手,把山与海、城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塑造以四大都市区为主体,海洋经济区和生态功能区为两翼的区域发展格局。同年9月发布的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作出了更为系统具体的部署,提出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都市区为主体形态,优化形成“一体两翼”空间格局;以适用、经济、绿色、美观为建筑方针,塑造城市特色环境风貌;以完善城市治理体系为支撑,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为重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推进区域统筹、城乡一体,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文明、区域协调、文化传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新型城市化提出更高要求:一是加快建设环杭州湾、温台、浙中三大城市群,大力提升四大都市区综合能级和国际化水平,积极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推动区域中心城市提质升级,推进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中等城市,培育一批小城市和中心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二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城市整体提升,推动城市人居品质迈上新台阶;三是坚持做强市域经济与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并重,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四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深化“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同年9月,省政府发布《浙江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培育发展城市群和新生中小城市、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五个方面进一步细化落实。同时,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推进扩权强县和强镇扩权等改革,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

  3.以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使浙江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已经进入到了一体化全面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发展的空间格局面临深刻的调整。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时启动了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行动计划,以杭州湾经济区为核心,联动推进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建设,加快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浙西南生态旅游带为重点,推进生态功能区保护发展,把省域建成大花园;构建以义甬舟为主轴的开放通道、支撑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湾区通道、引领大花园建设的美丽通道,促进省域联动发展。大力加强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施海洋强省行动,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打造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的世界级港口集群。不断优化的空间发展格局,将进一步促进浙江全域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也将进入更高质量的新阶段。

  4.做好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建设大文章,进一步深化拓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广阔空间。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是进一步拓展浙江更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部署,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主动接轨上海,积极融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地区合作发展,支持嘉兴打造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进一步要求,以重大合作项目为载体主动接轨上海,促进长三角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首先,精准定位,不断探索融入发展的新途径新平台。按照高质量发展、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要求接轨上海;谋划打造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合力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共同建好G60科创走廊,实现与江苏的共赢发展;坚持以“两山”理念为引领,与安徽联动推进千岛湖及新安江流域保护、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其次,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注重系统推进。突出整体谋划,建立清晰完善的规划体系;突出生态优先,共建绿色生态廊道;突出互联互通,大力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突出创新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特别是以更加主动有为的姿态和举措,认真负责地做好我省与新疆、西藏、青海、四川、贵州、重庆、湖北、吉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部分地区的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对口协作、对口合作工作,努力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第三,实现全领域全方位融入发展。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不是一个市、几个市参与的事,而是全省域的大事;也不是一个领域、几个领域的合作,而是全方位的合作;不仅仅是洽谈对接、互动交流,而是深层次的一体化。全省各地都要各尽所能,各扬所长,参与和服务一体化,融入一体化,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作出浙江贡献。

  (课题负责人:徐明华 杨大鹏)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浙江的萌发与实践——区域协调发展篇

2018-07-21 12:39:37 来源: 0 条评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紧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审时度势,因地制宜地提出并实施了“山海协作工程”、新型城市化、城乡一体化、长三角地区一体化等一系列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不仅促进了浙江的区域协调发展,使浙江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领先的省份,也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供了重要实践基础。

  由于受区位条件、资源要素、发展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是国内外经济发展中的普遍性现象,也是区域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浙江“七山一水两分田”的省情特征决定了多样化的区域发展条件,也造成了浙江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本世纪初,浙江正处于转型发展的关键期。习近平同志来浙江工作后,敏锐地观察到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诸多问题,适时提出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基于对区域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浙江区域发展现实的准确把握,2003年7月,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提出的“八八战略”,强调“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城乡协调发展优势,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一步发挥浙江的山海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推动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努力使海洋经济和欠发达地区的发展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这些重要论述,突出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对区域协调发展的深刻思考和战略谋划,绘就了浙江区域协调发展的蓝图。

  1.确立通过区域协作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作出了“山海协作工程是推动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口协作、引导鼓励发达地区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辐射、促进欠发达地区劳务输出的重大举措”等科学论断。习近平同志开创性地提出了深入实施“百亿帮扶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山海协作工程”三大工程。其中,“山海协作工程”是发挥核心带动作用的龙头工程。2003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丽水市调研时要求实施好“山海协作工程”。同年7月,在衢州市调研时强调,要大力实施“山海协作工程”,在发展来料加工的基础上,把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作为借力发展的重要载体,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辐射。2004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山海协作工程”情况汇报会上,强调要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推进“山海协作工程”,着眼于全省经济布局优化推进“山海协作工程”,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推进“山海协作工程”,走出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统筹区域发展路子。2005年,他在“山海协作工程”工作会议上强调,“山海协作工程”是我省为推进区域协调发展而实施的一项重大举措。在实施“山海协作工程”中,既要重视工业项目合作,也要重视农业和服务业项目的合作,使合作领域向一、二、三产全面拓展。“百亿帮扶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山海协作工程”精准把握了当时浙江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现状和内在原因,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之策。“三大工程”的深入实施,通过政府联动、市场拉动、产业带动,逐渐形成了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

  2.确立通过新型城市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作出了“城市化是一个‘牛鼻子’,对生产力布局、城乡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具有全局性影响”等科学论断。城市化促进空间格局优化,是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推力。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新型城市化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推动作用。2002年11月,他在杭州市考察调研时,提出要着力推进城市化,提升经济整体素质。2003年1月,他在丽水市考察调研时提出,要抓好城市化,为实现跨越式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同年1月,在衢州市考察调研时指出,城市化是一个“牛鼻子”,对生产力布局、城乡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文明程度提高具有全局性影响。他还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把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不断推动农村人口向城镇集聚、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2006年8月,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上强调,要通过大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完善城市空间布局来促进协调发展,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优化城镇体系,注重大中城市和小城市协调发展。习近平同志对新型城市化的重要论述,体现了他对区域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正是得益于习近平同志在城市化方面的超前谋划,才形成了今天浙江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

  3.确立通过统筹城乡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作出了“统筹城乡发展居‘五个统筹’之首”“推进城市化要以城乡一体化为导向”等科学论断。城乡协调是区域协调的重要方面,没有城乡的协调就没有区域的协调。2003年1月,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走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路子,在加快城市化进程、促进农业劳动力转移和农村人口集聚上取得新突破。2003年2月,他在全省“转变作风年、调查研究年”活动总结和加强调查研究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要统筹城乡经济社会结构的调整,深化城乡配套改革,突破城乡二元结构。同年4月,他在建德市、淳安县调研时,要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使欠发达地区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努力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2004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座谈会上指出,统筹城乡发展居“五个统筹”之首,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和体现。同年4月,他在省委常委会一季度经济形势分析会上再次强调,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是新时期新阶段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他在2005年的全省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务必统筹城乡兴“三农”。城乡一体化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致力于促进城乡之间形成系统有机的内在联系,从而达到融合发展,是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统筹发展的最高境界。城乡一体化理念的率先实践,使浙江成为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最好的省份之一。

  4.确立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作出了“推动长江三角洲地区联动发展,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体化发展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等科学论断。2002年12月,习近平同志在湖州市调研时指出,无论从国内区域经济发展格局的演进,还是从参与国际竞争的要求来看,加强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合作都显得十分紧迫,应该建立沪苏浙三省市党政主要领导层的定期会晤机制。同年12月,他在宁波市调研时,要求充分利用长江三角洲地区各省、市之间地域相连、人缘相亲、经济相融、人文相近的特点,主动接轨、加强协作、发挥优势、实现共赢。2003年3月,在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时,他强调要围绕“接轨上海、学习沪苏”,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长江三角洲合作与发展。同年7月,他在省委十一届四次全会上指出,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三角地区合作与交流,是经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转移等国际大环境和经济发展规律使然。要把主动接轨上海、积极参与长江三角洲地区合作与交流,作为我省扩大开放的一个重要平台。在习近平同志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理念的指引下,浙江主动接轨上海、积极融入长三角地区发展,在地区合作交流中推动了浙江的区域协调发展。

  5.确立“大力发展海洋经济”的理念,作出了“海洋经济是陆海一体化经济。海洋的大规模开发,需要强大的陆域经济支持;陆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托于蓝色国土,发挥海洋优势”“努力使海洋经济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等科学论断。习近平同志前瞻性地认识到发展海洋经济的战略意义。2003年1月,他在舟山市考察调研时提出,要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加快发展海洋经济,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把舟山建设成我省参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与发展的蓝色通道。同年8月,他在全省海洋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海洋是长三角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三角二省一市走向世界的共同通道。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保护和开发海洋资源,不仅是实现长三角地区经济一体化的重要内容,也是长三角地区融入国际经济的重要途径。2005年6月,他在听取舟山市工作汇报时指出,舟山发展海洋经济大有可为,发展海洋经济起点要高、气魄要大、举措要实、步子要稳。为了更好发展浙江的海洋经济,习近平同志提出要推进宁波—舟山港的一体化。按照习近平同志对海洋经济发展的擘画,浙江形成了以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中国(浙江)自由贸易试验区、宁波舟山港、杭州湾经济区、台州湾区经济发展试验区等为代表的海洋经济发展大格局。

  6.确立“跳出浙江发展浙江”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念,作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从以‘引进来’为主向‘走出去、引进来’并举转变”等科学论断。2004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全省对外开放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进一步加强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同年3月,他在全省统筹城乡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要立足全局发展浙江,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要做好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交流工作,落实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加快发展等战略部署。习近平同志把“山海协作”的理念延伸到参与和服务全国统筹协作发展的大局之中,强调这“不仅是浙江的政治责任,也是浙江的发展机遇”,并身体力行做好与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地区的深入对接工作。2006年12月,他在全省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努力推进对外开放从以“引进来”为主向“走出去、引进来”并举转变。他从宽广的视野审视浙江发展,提出“浙江人经济”的概念。“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理念,使浙江得以从更大的空间中整合资源,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为浙江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空间,培育了浙江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的新优势。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并实践的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结出了丰硕成果。2007年,浙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574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265元,分别连续7年和23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收入比2.49:1,为全国收入比最小的省份之一;人均GDP最高的杭州市与人均GDP最低的丽水市,人均GDP之比为2.76:1,在几个沿海发达省份中是最小的。此后,浙江坚定不移地沿着习近平同志指引的路子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使浙江成为全国区域发展最为协调的省份之一。2017年,浙江城镇常住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261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956元,分别连续17年和33年居全国各省区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054:1,延续十余年持续降低的走势,是全国收入比最小的省份。其中,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的杭州市达49832元,最低的丽水市为29329元,两地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1.7:1,在几个沿海发达省份中是最小的。丽水市人均可支配收入,显著高于同期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欠发达地区和农村居民享受的医疗保障、基础教育、社会养老等基本公共服务来看,浙江省各项指标均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其中2017年浙江省最低月工资标准为全国各省市最高;2016年医院、卫生院床位数为49张/万人;卫生技术人员77.4人/万人。在《2017年中国发展指数》排名中,浙江位于全国各省市第五,健康、教育、生活水平、社会环境等四方面均位居全国前列。

  1.“山海协作”充分发挥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各自的比较优势,通过优势互补,补齐各自短板,实现互利共赢,走出了一条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路子。15年来,山海协作工程成效明显,浙西南地区获得了项目、资金和人才,实现了加快发展;沿海地区获得了要素资源和发展空间,实现了加快转型。而且,山海协作的内涵和方式都得到了大大的扩展。从结对关系看,全省与26个欠发达县结对的发达县(市、区)从30个增加到43个,同时在县县结对、部门结对的基础上,拓展了村镇、村企等结对。从合作内涵看,在深化特色产业、社会事业、群众增收等领域合作基础上,进一步探索推进了科技创新、农旅融合、乡村振兴等领域的合作。从平台覆盖看,目前全省已有各类山海协作共建平台32个,其中,工业类产业园9个,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16个,各类“飞地”园区7个,实现26县共建平台全覆盖。2012年到2018年一季度,全省累计实施山海协作特色产业合作项目3601个,到位资金2664亿元;实施群众增收、新农村和社会事业项目1686个,到位资金7.98亿元。在衢州市,山海协作产业合作项目所创造的经济增加值,已占全市新增生产总值的35%左右。“山海协作工程”成为推动欠发达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使欠发达地区对全省经济总量的贡献率不断提高。山海协作也成了全省各地推进自身协调发展的普遍方式。杭州市于2010年正式推出“区县协作”战略,将城区和五县市进行挂钩结对,从产业协作开始,实行全方位统筹发展,实现产业共兴、资源共享、环境共保。还专门设立统筹基金,每年由市财政新增10亿资金支持五县市发展。各个城区同时设立专项基金,每年不低于3000万元,用于区县合作项目的前期筹备。区县协作使杭州市内区县之间、城乡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区县协作后,大家资源共享,互通有无,在规划的设计和实施工程中,都把对方当作“自家人”加以充分考虑。甚至许多对外的推介会、招商会,双方联袂登场,紧密合作。在区县协作战略推动下,杭州五县市发展势头良好,财政收入占全市的比重不断提高。

  2.新型城市化战略推动浙江四大都市区齐头并进、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转型,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大动力,使浙江形成了以城带乡、城乡互促、区域一体、整体发展的良好格局。2006年8月,浙江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习近平同志首次提出“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城市化道路”,强调“坚持统筹发展、集约发展、和谐发展、创新发展”“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完善城乡规划,提升城市功能,加强城市管理,创新发展机制,走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互促共进的新型城市化道路”。此后十多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新型城市化战略,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把新型城市化这篇大文章书写得气势磅礴。2009年9月,浙江省政府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签署了《关于联动推进浙江新型城市化发展的意见》,提出通过部省共建,将浙江打造成为全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先行区和示范区。2011年2月,国务院批准实施《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使浙江成为全国首个正式实施新一轮城镇体系规划的省份。2012年5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强调要坚定不移地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同年7月,浙江省委印发《浙江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纲要》,省政府制定出台《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将浙江的新型城市化推上更高的台阶。2014年4月,浙江再次召开全省新型城市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全面提高城市化质量和水平的更高要求。十多年的新型城市化,使浙江发展的空间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城市化结构形态更为合理。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经济加快发展,城市集聚辐射功能不断增强,在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地位逐步提升。省域中心城市发展势头良好,美丽县城、县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设。“三群四区七核五级网络化”省域城镇空间结构进一步完善,初步形成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格局。目前,浙江的城市化率为68%,高出全国约10个百分点。四大都市区成为推动全省发展的四台“发动机”。一个以中心城市为核心,以四大都市区为主体,以海洋经济区和生态功能区为两翼的区域协调发展格局已然成型。

  3.城乡一体化战略把工业和农业、城市和乡村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构建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整体发展新格局,使浙江进入了城乡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的新阶段。2004年,在习近平同志主持下,浙江在全国率先出台《浙江省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拉开了城乡协调发展的大幕。2006年,浙江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工作、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的意见》,提出要实施“中心镇培育工程”,打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关键环节。此后,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以钉钉子的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城乡一体化发展重要论述,绘就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浙江城乡一体化发展图景。2010年,浙江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基础上作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决策部署,并在全国率先开展小城市培育试点。在当年的上海世博会上,浙江馆以“幸福城乡、美好家园”为主题,向世界展示了浙江区域协调发展的鲜明特色与独特魅力。2015年,浙江创造性地提出建设特色小镇,重点培育和规划建设100个左右特色小镇。总体上看,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编制省域空间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全省生产、生活和生态发展空间。开展开化、嘉兴、德清三个国家级“多规合一”试点。编制实施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年)、环杭州湾、温台沿海和浙中三大城市群规划和县(市)域总体规划,编制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规划纲要,修改完善全省近200个中心镇新一轮城镇总体规划及近2万个村的村庄规划,实现了县(市)域范围城乡规划全覆盖、要素全统筹、建设一盘棋。一个城乡一体化的规划管理格局已经形成。与此同时,城乡人居环境品质不断优化。全省有联合国人居奖市县和项目的数量、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市县和项目的数量,以及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数量等都位居全国前列,省级以上风景名胜区总面积占全省陆域面积的比重已经超过6%,也处于全国前列。另一方面,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水平和均等化程度明显提高,教育、卫生、文化等民生事业加快发展,基本医疗、公共卫生、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体系基本实现全覆盖,全面进入全民养老医保时代。从中心镇、小城市培育到四大都市区建设,从美丽乡村到特色小镇,展示的不仅仅是诗画江南的城乡一体化美景,更昭示了浙江已经进入城乡融合发展的新阶段。

  4.“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浙江本土之外寻求更多的资源和发展空间,在更高的层次上促进浙江的整体发展,开辟了区域协调发展的新空间。2005年3月,习近平同志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栏目发表《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文章指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是浙江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浙江在高起点上实现更大发展的战略选择。十多年来,浙江历届省委、省政府坚持“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的理念,从更高的层次,以更开阔的视野谋划浙江的整体发展,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在主动接轨上海、加强长三角地区合作方面,首先,制度层面上,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人会议实现了制度化;其次,基础设施和硬件建设上,长三角主要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网也正在形成之中,三小时经济圈开始形成;最后,市场一体化上,企业之间的交流、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共服务的共享都更加顺畅。目前沪杭同城化、长三角一体化带来的要素流动、优势互补、深度分工等效应已经显现,不仅直接促进了浙江的区域发展,也推动了长三角一体化进程。在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方面,一方面,从2011年开始实施“浙商回归”工程,希望借用另一个浙江——800万省外、海外浙商的力量,来激发浙江经济的再一次飞跃。另一方面,积极鼓励浙商“借船出海”,走出了一条具有浙江特色的海外并购之路。通过开展跨国并购,浙江一些龙头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布局产业链、价值链,抢占市场发展制高点,促进了企业跨越式发展,也推进了浙江的产业升级,吉利、龙盛、华立等都成为成功的案例。可以说,浙商的“走出去”与“引进来”相结合,已经形成了促进浙江区域协调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在向蓝色海洋拓展更大发展空间方面,海洋经济示范区、舟山群岛新区等的规划建设、全省港口一体化的强力推进等,使浙江海洋经济发展进入快车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2017年,全省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540亿元,比2016年增长11.8%,增速比2016年高出4.4个百分点。海洋港口一体化不断取得新成效,宁波舟山港成为全球首个年货物吞吐量突破10亿吨的大港,连续九年摘得货物吞吐量世界第一的桂冠。海洋经济已经成为浙江经济新的增长点,大大拓展了浙江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

  习近平同志高度重视、积极谋划区域协调发展,无论是在浙江工作期间,还是到中央工作,他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论述都体现了对区域协调发展规律的精准把握和不断创新,对推动浙江和全国区域协调发展起到了重要指导作用。

  1.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注重处理好局部与整体、短期与长期、重点与一般、内部与外部等重大关系,体现了对区域协调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这一整体发展观,始终贯穿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更广领域更高层次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思想之中。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基于对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辩证关系的认识,提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百亿帮扶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山海协作工程”。以“山海协作工程”为重点,则体现了对重点与一般关系的准确把握,是重点论与两点论的统一,这也是他通过局部之间的协调来推进整体发展思想的具体体现。他提出要“着眼于全省经济布局优化推进‘山海协作工程’”,并制定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海洋经济、跳出浙江发展浙江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体现了对区域整体发展观的深刻把握。他提出了“六个整体推进”的要求:整体推进城乡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整体推进城乡就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形成城乡一体的就业新格局;整体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与生态环境建设,着力形成城乡建设互动共进的新格局;整体推进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与欠发达地区的跨越式发展,着力形成先富带动后富、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格局;整体推进城乡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着力形成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整体推进城乡配套改革,着力形成统筹城乡发展新体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谋划上,坚持事物普遍联系的整体理念,运用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将整体发展观升华到更高远的境界。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自由贸易试验区、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区域发展战略的相继提出,形成了一个全国层面区域协调发展的大格局;而“一带一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则显示了一种大气磅礴的关于世界发展的整体观。

  2.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着眼于全面提高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能力,着力构建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这一战略性设计,始终贯穿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的整体谋划之中。在浙江工作期间,习近平同志十分重视破除旧体制、建立新机制,努力探索一条有浙江特色的区域协调发展之路。他强调,要在深化改革中破除阻碍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性障碍;要大力实施“三大工程”,加快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全面提高欠发达地区跨越式发展的能力;要坚持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全社会参与,努力在统筹区域发展方面走在全国前列;要完善区域协作和结对帮扶机制,充分发挥发达地区先发优势,推动发达地区优势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在欠发达地区援建一批农村经济发展和村庄整治建设项目。同样,在主动接轨上海、推进长三角地区一体化问题上,他也多次要求共同建立沪苏浙经济合作发展座谈会制度和党政主要领导层的定期会晤机制,并高度重视主动推进对口帮扶和对口支援工作。

  到中央工作以后,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塑造要素有序自由流动、主体功能约束有效、基本公共服务均等、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和新机制,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强调取长补短、精准定位、区别发展。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强化举措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深化改革加快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发挥优势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创新引领率先实现东部地区优化发展,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拓展区域发展新空间,提出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雄安新区”,认为这是千年大计,是化解北京“大城市病”的重要举措,也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拓展发展新空间的重要举措。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还提到,要“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这不仅对于进一步利用好海洋资源,统筹内陆、近海和远海各种资源,提升在海洋领域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时也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建立健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思想,贯穿于他对全国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的谋划推动之中,体现了通过加强机制建设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维。

  3.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巩固和厚植原有优势,使优势更优;补齐短板,实现现有劣势向后发优势的转化。这一比较优势观,成为始终贯穿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的科学方法论。区域一体化,实质上就是要按照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原则,通过分工协作,发挥各自比较优势,走出一条科学持续、协同发展的路子。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时多次强调,作为城乡和区域发展比较平衡的地区,要大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充分发挥县域经济的优势和活力;要发挥浙江山海资源优势,辩证看待资源问题,转变发展思路,大力增强科技实力、生产实力,努力提高开发各种资源的能力;充分利用丽水与温州、台州、金华等经济发达地区地域相联的优势,主动接受发达地区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实现与周边地区优势互补。对于当时浙江呈现出来的块状特色经济优势,他强调加快发展块状经济,有利于加快产业的集聚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推动全省经济进一步扩大总量、提高质量,继续保持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有利于加快推进城市化,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到中央工作后,习近平总书记一以贯之地强调发挥比较优势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他多次提出,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打破区域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形成一体化发展的格局。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促进生产力布局优化,重点实施‘一带一路’建设、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三大战略,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构建连接东中西、贯通南北方的多中心、网络化、开放式的区域开发格局,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中央相继提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环渤海经济带等一系列区域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及支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举措,充分展现了“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的区域协调发展思路。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形成的区域比较优势论,在全国层面得以全面展开、充分发挥,成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4.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把让不同区域的城乡居民享受基本同等的生活水平和质量,作为统筹区域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使“实现全面小康一个乡镇也不能掉队”。这一为民情怀,是始终贯穿于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的价值指向。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提出并深入实施的“百亿帮扶工程”“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山海协作工程”三大工程,其核心价值指向无疑是提高欠发达区域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使他们能享有与发达区域大致相同的生活质量。“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他提出要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城乡一体化,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正是看到了长期以来的城乡二元结构所造成的城乡之间巨大的差距。他提出“跳出浙江发展浙江”,则是从更宽阔的视野,为人民谋求更大的发展。无论是从山海协作到接轨上海,还是从城乡一体化到区域一体化;无论是“跳出浙江发展浙江”,还是构建更加有效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无不闪耀着他忠诚为民的高尚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这种为民情怀彰显得更为博大、更为深厚。他在2017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区域协调发展的三大目标是“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础设施通达程度比较均衡,人民生活水平大体相当”。他深情地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13亿人要携手前进。让几千万农村贫困人口生活好起来,是我心中的牵挂。我们吹响了打赢扶贫攻坚战的号角,全党全国要勠力同心,着力补齐这块短板,确保农村所有贫困人口如期摆脱贫困。对所有困难群众,我们都要关爱,让他们从内心感受到温暖”。他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

  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探索,凸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升华,展示出彻底的马克思主义群众观。

  浙江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积极推进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思想在浙江的新实践。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作出了建设“六个浙江”,突出“四个强省”工作导向,推进“两个高水平”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新的部署。浙江认真处理好“城与乡”“富与贫”和“内与外”三对关系,坚持走新型城市化道路,高质量推进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四大平台”建设,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合作发展,以“一带一路”为统领加快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努力谱写浙江更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崭新篇章。

  1.打造山海协作升级版,进一步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2018年5月30日,浙江省委、省政府在衢州市召开全省山海协作工程推进会,提出要聚力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实现更高质量的区域协调发展。以创新合作为重点,研究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向山区转移的好办法,推动协作内容从传统产业梯度转移更多向创新成果转化落地转变。继续在解决区域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上下功夫,把浙江区域协调发展的质量提得更高、亮点做得更亮。坚持把新发展理念贯穿于打造“山海协作工程”升级版始终,充分发挥山区绿水青山这个最大优势,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理念,坚定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的信念,加快打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通道。充分挖掘山区开放的潜力,进一步打开山区开放发展的空间,以旅游国际化为突破口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突出共享导向、做好民生工作,让更多群众在“山海协作工程”中有更多的获得感。着力建好协作发展新平台,重点谋划建设“飞地”园区、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园、山海协作产业园,实现特色化高质量发展。加强高端要素和公共服务供给,围绕富民惠民安民行动计划,加大技术、人才协作力度,着力提升山区医疗、教育质量,坚决打好低收入百姓增收攻坚战。

  2.新型城市化再谋新篇,进一步完善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持把新型城市化作为推进区域高质量协调发展的重要动力,不断创新和完善新型城市化的体制机制。2016年1月,省十二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浙江省“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深入推进新型城市化和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以新型城市化为主抓手,把山与海、城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塑造以四大都市区为主体,海洋经济区和生态功能区为两翼的区域发展格局。同年9月发布的浙江省新型城市化发展“十三五”规划,作出了更为系统具体的部署,提出以人的城市化为核心,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以都市区为主体形态,优化形成“一体两翼”空间格局;以适用、经济、绿色、美观为建筑方针,塑造城市特色环境风貌;以完善城市治理体系为支撑,增强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创新推动产业转型为重点,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以体制机制改革为保障,推进区域统筹、城乡一体,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生态文明、区域协调、文化传承的新型城市化道路。2017年6月,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对新型城市化提出更高要求:一是加快建设环杭州湾、温台、浙中三大城市群,大力提升四大都市区综合能级和国际化水平,积极打造国家中心城市,推动区域中心城市提质升级,推进有条件的县(市)发展成中等城市,培育一批小城市和中心镇,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二是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加快城市整体提升,推动城市人居品质迈上新台阶;三是坚持做强市域经济与激发县域经济活力并重,推动县域经济向城市经济、都市区经济转型;四是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深化“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改革,加快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居民收入均衡化、产业发展融合化。同年9月,省政府发布《浙江省加快推进新型城市化建设行动实施方案》,从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培育发展城市群和新生中小城市、提升城市功能和宜居水平、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等五个方面进一步细化落实。同时,开展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推进扩权强县和强镇扩权等改革,进一步提高城镇化率。

  3.以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区域协调发展的空间格局。改革开放40年的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水平的迅速提高,使浙江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已经进入到了一体化全面融合发展的新阶段,发展的空间格局面临深刻的调整。浙江省委、省政府及时启动了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建设行动计划,以杭州湾经济区为核心,联动推进甬台温临港产业带建设,加快打造一批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以浙西南生态旅游带为重点,推进生态功能区保护发展,把省域建成大花园;构建以义甬舟为主轴的开放通道、支撑大湾区创新发展的湾区通道、引领大花园建设的美丽通道,促进省域联动发展。大力加强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四大都市区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实施海洋强省行动,深化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打造以宁波舟山港为龙头的世界级港口集群。不断优化的空间发展格局,将进一步促进浙江全域的一体化融合发展,区域协调发展也将进入更高质量的新阶段。

  4.做好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建设大文章,进一步深化拓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广阔空间。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是进一步拓展浙江更高质量区域协调发展空间、服务国家战略的重要举措。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坚定不移地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长江经济带建设的战略部署,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主动接轨上海,积极融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发展。省第十四次党代会明确指出,要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和长三角地区合作发展,支持嘉兴打造全面接轨上海示范区,不断拓展发展空间。省委十四届二次全会进一步要求,以重大合作项目为载体主动接轨上海,促进长三角率先发展、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首先,精准定位,不断探索融入发展的新途径新平台。按照高质量发展、国际化和现代化的要求接轨上海;谋划打造环太湖生态文化旅游圈、合力推进宁杭生态经济带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共同建好G60科创走廊,实现与江苏的共赢发展;坚持以“两山”理念为引领,与安徽联动推进千岛湖及新安江流域保护、浙皖闽赣生态旅游协作区建设。其次,服务国家发展大局,注重系统推进。突出整体谋划,建立清晰完善的规划体系;突出生态优先,共建绿色生态廊道;突出互联互通,大力推进综合立体交通走廊建设;突出创新发展,加快形成经济发展新动能。特别是以更加主动有为的姿态和举措,认真负责地做好我省与新疆、西藏、青海、四川、贵州、重庆、湖北、吉林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部分地区的对口帮扶、对口支援、对口协作、对口合作工作,努力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第三,实现全领域全方位融入发展。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不是一个市、几个市参与的事,而是全省域的大事;也不是一个领域、几个领域的合作,而是全方位的合作;不仅仅是洽谈对接、互动交流,而是深层次的一体化。全省各地都要各尽所能,各扬所长,参与和服务一体化,融入一体化,为推动长三角一体化和长江经济带建设作出浙江贡献。

  (课题负责人:徐明华 杨大鹏)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