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人民时评:筑牢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18-08-16

近日,北京市房山区一处路段发生较大规模山体崩塌灾害。幸亏山体崩塌前,当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及时发现征兆,果断拦下15辆汽车和28个行人,才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车辆损失。据悉,这些默默无闻的群测群防员在房山区有300多名,当灾害袭来,他们成了真正的英雄。

防灾减灾力量下沉、关口前移,背后更包含着从“救”到“防”的理念转变。在发生过大地震的四川汶川,担任地质灾害监测员的村民把纸条贴在新发现的裂缝上,当纸条断裂,迅速做出“即将发生山体滑坡”的预警并疏散村民;苗乡聚集的湖南绥宁,因为参加过村里组织的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村民在发现险情后立即带领全部人员避险,躲过了房屋被垮方冲毁压埋的危险。手段不算高超,技术并不先进,但却把防灾减灾的楔子嵌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尽最大可能降低自然灾害的伤害。

防灾减灾救灾,不见得就一定是与灾害面对面“肉搏”,更多时候表现为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调配和管理,表现为对知识经验、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考验的正是一个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正如有学者评价的那样,自然灾害本身并不是最可怕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让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免受损失。所谓应急管理,重在“管理”,就是要让一定量的资源发挥出更大效益。在这个意义上,高精尖的技术、现代化的装备,并不必然推动防灾减灾救灾水平的提高,打通体制机制的障碍、完善资源整合的渠道,才能时刻让应急管理处于激活状态。

一项调查显示,在地震灾害频发的日本,有75%的学生认为“在不远的将来,身边可能发生大地震”,有90%的学生表示“最担心的灾害是地震”。这样强烈的危机意识自然催生出更强烈的安全意识,使得公民普遍具备迅速展开自救的能力。从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无疑是最有效、最直接、效益最高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如今,处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学校,很多已经把逃生演习和自救知识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学习。对于人口流动迅速、自然条件复杂的中国来说,这点尤为重要。只有在全社会层面提升安全意识、普及自救常识,才能最大程度织密防灾减灾救灾的网络。

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不断应对大自然的挑战、不断战胜各类自然灾害的历史。然而在倡导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也会发现,许多自然灾害是人类破坏自然的结果和反映,比如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泥石流、风沙问题,以及气候变暖对全球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有些则是对自然的改造和治理过于粗放所致,比如为短期发展而开发泄洪区,未有科学评估就大肆改造河道,只重地面整备忽视下水道建设。这些新的问题促使我们反思,防灾减灾救灾并不简单是一种“斗争”,更是一个寻找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从强调提高应急救援现代化水平,到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的理念;从不断增强基层自救互救能力,到让防灾减灾成为一种思维习惯,与灾害斗争的每一次进步,围绕的都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得到更多来自大自然的回馈。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人民时评:筑牢防灾减灾的“前沿阵地”

2018-08-16 11:11:14 来源: 0 条评论

近日,北京市房山区一处路段发生较大规模山体崩塌灾害。幸亏山体崩塌前,当地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员及时发现征兆,果断拦下15辆汽车和28个行人,才避免了人员伤亡和车辆损失。据悉,这些默默无闻的群测群防员在房山区有300多名,当灾害袭来,他们成了真正的英雄。

防灾减灾力量下沉、关口前移,背后更包含着从“救”到“防”的理念转变。在发生过大地震的四川汶川,担任地质灾害监测员的村民把纸条贴在新发现的裂缝上,当纸条断裂,迅速做出“即将发生山体滑坡”的预警并疏散村民;苗乡聚集的湖南绥宁,因为参加过村里组织的防灾减灾应急演练,村民在发现险情后立即带领全部人员避险,躲过了房屋被垮方冲毁压埋的危险。手段不算高超,技术并不先进,但却把防灾减灾的楔子嵌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尽最大可能降低自然灾害的伤害。

防灾减灾救灾,不见得就一定是与灾害面对面“肉搏”,更多时候表现为对人力、物力、财力的调配和管理,表现为对知识经验、规章制度的理解和执行,考验的正是一个国家治理水平的高低。正如有学者评价的那样,自然灾害本身并不是最可怕的,关键问题在于如何运用有限的资源,让更多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免受损失。所谓应急管理,重在“管理”,就是要让一定量的资源发挥出更大效益。在这个意义上,高精尖的技术、现代化的装备,并不必然推动防灾减灾救灾水平的提高,打通体制机制的障碍、完善资源整合的渠道,才能时刻让应急管理处于激活状态。

一项调查显示,在地震灾害频发的日本,有75%的学生认为“在不远的将来,身边可能发生大地震”,有90%的学生表示“最担心的灾害是地震”。这样强烈的危机意识自然催生出更强烈的安全意识,使得公民普遍具备迅速展开自救的能力。从管理效率的角度出发,提高公民的安全意识和自救能力,无疑是最有效、最直接、效益最高的管理手段和方法。如今,处于自然灾害多发地区的学校,很多已经把逃生演习和自救知识作为一门必修课来学习。对于人口流动迅速、自然条件复杂的中国来说,这点尤为重要。只有在全社会层面提升安全意识、普及自救常识,才能最大程度织密防灾减灾救灾的网络。

几千年来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也是一部人类不断应对大自然的挑战、不断战胜各类自然灾害的历史。然而在倡导绿色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今天,我们也会发现,许多自然灾害是人类破坏自然的结果和反映,比如植被破坏造成的水土流失、泥石流、风沙问题,以及气候变暖对全球洪涝灾害带来的影响;有些则是对自然的改造和治理过于粗放所致,比如为短期发展而开发泄洪区,未有科学评估就大肆改造河道,只重地面整备忽视下水道建设。这些新的问题促使我们反思,防灾减灾救灾并不简单是一种“斗争”,更是一个寻找平衡、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对自然规律的认知没有止境,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从强调提高应急救援现代化水平,到坚持以防为主、防灾抗灾救灾相结合的理念;从不断增强基层自救互救能力,到让防灾减灾成为一种思维习惯,与灾害斗争的每一次进步,围绕的都是如何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理解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才能得到更多来自大自然的回馈。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