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鸟飞鱼跃 清新崇明

来源:人民日报2018-08-16

  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在长江入海处,担当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生态屏障。

  崇明三岛之一的长兴岛青草沙水库边,700多亩生态林将水库与生活生产区隔离。库区各类鱼苗繁衍生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这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个活的生态系统。”崇明上海城投原水公司水质中心主任朱宜平说,这片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大小的水域,给一半以上的上海人口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源。

  崇明东滩,是全球鸟类八大迁徙路线之一的中途点,每年在此栖息或过境的候鸟超过100万只次。过去因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明显下降。2013年起,上海市实施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在保护区24.2平方公里范围内优化鸟类栖息地。芦苇、海三棱藨草等逐步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得以改善。“2017年迁徙和过境的候鸟数,是2016年的两倍。”观察到这一变化,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袁琳惊喜不已。

  东滩以东,被列为“极危级”保护物种的中华鲟正得到精心呵护。在这里的水生生物保护基地,大大小小的中华鲟或被复健,或在繁衍。身为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刘健爱说的一句话是:“长江生态好不好,不是人说了算,而是鱼说了算。”到目前,保护区已开展20多次增殖放流,累计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水生生物数十万尾。

  既要让鸟儿飞过来、鱼儿游过来,还要让老百姓的生活富起来、美起来。10多年前,上海就做出了建设崇明生态岛的决策,滚动实施3年行动计划。2017年2月,上海制定出台《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生态建设站位更高远,生态立岛原则更牢固,不搞大开发理念更坚决,绿色发展导向更鲜明。

  瞄准世界级生态岛的崇明,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标杆、示范区,探索适应自身特色的环境保护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扭住生态持续向好、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多年来的环境变化,68岁的新村乡村民黄士英都看在眼里,“以前河水比较浑浊,杂草、垃圾很多。”没想到的是,家附近有了崇明第一个农村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点。通过“户分、户投、乡运、乡处置”模式,分类后的垃圾被统一运转处理。

  在三星镇,村民黄汉彬屋后的净化槽,吸纳了附近好几家村民的生活污水。这是镇里因地制宜引进的低成本污水处理设备,使得“河水变好了,苍蝇蚊子变少了”。曾被认为推行难度最大的垃圾分类,崇明区用一年时间基本完成,目前已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生态优先、综合整治的路子,崇明越走越宽。而以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的生态产业发展,同样风生水起。

  崇明在全区范围内选取1万亩土地,开展无化肥、无化学农药的“两无化”水稻生产,今年第一批新米即将上市,种植农户预计增收2000万元。“虽然亩产会低不少,但我们会建好销售渠道,以质取胜。”北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育萍很有自信。未来,“两无化”的翠冠梨、柑橘、蔬菜等,也将成为崇明绿色农业优势产品。

  在青草沙水库东边的长兴镇,海洋装备产业初具规模。长兴镇把海洋装备及配套、智能制造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推广智能化生产线和绿色造船技术。崇明设立了全市最高的绿色发展门槛,一方面优化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另一方面引导本岛产业向园区集中,发展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绿色经济的示范区域。

  “好空气也能当饭吃”。如今的崇明岛,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325万人次。随着崇明区获得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承办资格,这座濒江临海的绿色生态岛,将变身万紫千红的“海上花岛”,呈现生态和谐之美、绿色发展之魅,给上海增光添彩。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鸟飞鱼跃 清新崇明

2018-08-16 15:30:57 来源: 0 条评论

  世界最大的河口冲积岛崇明,在长江入海处,担当上海这座超大城市的生态屏障。

  崇明三岛之一的长兴岛青草沙水库边,700多亩生态林将水库与生活生产区隔离。库区各类鱼苗繁衍生息,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这不是一潭死水,而是一个活的生态系统。”崇明上海城投原水公司水质中心主任朱宜平说,这片相当于10个杭州西湖大小的水域,给一半以上的上海人口提供了清洁的饮用水源。

  崇明东滩,是全球鸟类八大迁徙路线之一的中途点,每年在此栖息或过境的候鸟超过100万只次。过去因湿地生态系统遭受破坏,鸟类的种类和数量明显下降。2013年起,上海市实施崇明东滩生态修复项目,在保护区24.2平方公里范围内优化鸟类栖息地。芦苇、海三棱藨草等逐步恢复,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得以改善。“2017年迁徙和过境的候鸟数,是2016年的两倍。”观察到这一变化,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袁琳惊喜不已。

  东滩以东,被列为“极危级”保护物种的中华鲟正得到精心呵护。在这里的水生生物保护基地,大大小小的中华鲟或被复健,或在繁衍。身为上海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管理处处长,刘健爱说的一句话是:“长江生态好不好,不是人说了算,而是鱼说了算。”到目前,保护区已开展20多次增殖放流,累计放流各种规格中华鲟、胭脂鱼等珍稀水生生物数十万尾。

  既要让鸟儿飞过来、鱼儿游过来,还要让老百姓的生活富起来、美起来。10多年前,上海就做出了建设崇明生态岛的决策,滚动实施3年行动计划。2017年2月,上海制定出台《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发展“十三五”规划》,生态建设站位更高远,生态立岛原则更牢固,不搞大开发理念更坚决,绿色发展导向更鲜明。

  瞄准世界级生态岛的崇明,努力打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标杆、示范区,探索适应自身特色的环境保护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扭住生态持续向好、产业持续发展的关键。

  多年来的环境变化,68岁的新村乡村民黄士英都看在眼里,“以前河水比较浑浊,杂草、垃圾很多。”没想到的是,家附近有了崇明第一个农村生活垃圾定时定点投放点。通过“户分、户投、乡运、乡处置”模式,分类后的垃圾被统一运转处理。

  在三星镇,村民黄汉彬屋后的净化槽,吸纳了附近好几家村民的生活污水。这是镇里因地制宜引进的低成本污水处理设备,使得“河水变好了,苍蝇蚊子变少了”。曾被认为推行难度最大的垃圾分类,崇明区用一年时间基本完成,目前已实现垃圾分类全覆盖。

  生态优先、综合整治的路子,崇明越走越宽。而以都市现代绿色农业、生态休闲旅游业、海洋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为重点的生态产业发展,同样风生水起。

  崇明在全区范围内选取1万亩土地,开展无化肥、无化学农药的“两无化”水稻生产,今年第一批新米即将上市,种植农户预计增收2000万元。“虽然亩产会低不少,但我们会建好销售渠道,以质取胜。”北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育萍很有自信。未来,“两无化”的翠冠梨、柑橘、蔬菜等,也将成为崇明绿色农业优势产品。

  在青草沙水库东边的长兴镇,海洋装备产业初具规模。长兴镇把海洋装备及配套、智能制造产业作为发展重点,推广智能化生产线和绿色造船技术。崇明设立了全市最高的绿色发展门槛,一方面优化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另一方面引导本岛产业向园区集中,发展符合生态环保要求的生产性服务业,建设绿色经济的示范区域。

  “好空气也能当饭吃”。如今的崇明岛,吸引了越来越多游客,仅今年上半年就接待325万人次。随着崇明区获得2021年第十届中国花卉博览会承办资格,这座濒江临海的绿色生态岛,将变身万紫千红的“海上花岛”,呈现生态和谐之美、绿色发展之魅,给上海增光添彩。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