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生态富民:把握高质量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人本逻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期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全面部署。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生态富民:把握高质量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人本逻辑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2020-11-2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期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全面部署。2020年11月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实现生态富民,切近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现实要求,也是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积极回应。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彰显绿色底色。绿色是生态文化产业的最大优势。生态文化产业是以精神文化产品为载体,向消费者传播生态、环保、健康、文明信息的新兴产业,是一种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绿色发展产业。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生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稳固基石。实践证明,生态文化产业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社会效益为前提,重视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能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要有底线思维。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要处理好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近些年,由于唯GDP主义、消费主义泛滥,越来越多的人类生产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红线。只有通过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贯彻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才能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而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树立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价值观念,为守住大自然的生态安全边界贡献力量。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与文化本是对孪生兄妹,二者相辅相成。新时代能够提供给人们美好生活所需的源头活水,根本在于文化创新。生态文化产业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为内涵,必须立足现实,与时俱进。一是要开阔思路、加大创新力度,使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双向互动;二是要着力打造文化、生态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生态文化产业,发挥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树立生态文化产业品牌;三是把生态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有效转化为社会经济生产发展的新增长点。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要辩证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进程中的一体两翼。良好的生态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蕴含着无穷的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关键之处在于找准平衡点、发力点和着力点。首先,在实践中树立新发展理念,才能获取保护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经济“双丰收”。其次,在实施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产业转型。最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奋斗目标,彰显人民至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建议》描绘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必须依托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蓝图绘就,未来可期。生态文化产业实现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正当其时、恰逢其势,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发挥生态文化产业的文化与经济双重属性,铆足干劲,攻克难关,努力夺取生态、文化、经济和谐发展的新胜利。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生态富民:把握高质量发展生态文化产业的人本逻辑

2020-11-27 12:10:47 来源: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十四五”期间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作出全面部署。2020年11月3日公布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明确提出了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实现生态富民,切近了党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提出的“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现实要求,也是对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积极回应。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彰显绿色底色。绿色是生态文化产业的最大优势。生态文化产业是以精神文化产品为载体,向消费者传播生态、环保、健康、文明信息的新兴产业,是一种无污染、低消耗、高效益的绿色发展产业。加快发展生态文化产业,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必须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来谋划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5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强调:“加大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迈上新台阶”。生态文明建设为生态文化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是生态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稳固基石。实践证明,生态文化产业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社会效益为前提,重视生态环境治理。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既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又能更好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需要。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要有底线思维。坚持底线思维就是要高起点、高要求、高质量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又要处理好与生态环境质量、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关系。近些年,由于唯GDP主义、消费主义泛滥,越来越多的人类生产活动不断触及自然生态的红线。只有通过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充分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坚定不移地贯彻保护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才能深刻领悟“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从而尊重自然、敬畏自然、爱护自然,树立以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价值观念,为守住大自然的生态安全边界贡献力量。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科技与文化本是对孪生兄妹,二者相辅相成。新时代能够提供给人们美好生活所需的源头活水,根本在于文化创新。生态文化产业以生态资源为基础,以文化创意为内涵,必须立足现实,与时俱进。一是要开阔思路、加大创新力度,使文化创新与科技创新双向互动;二是要着力打造文化、生态和科技深度融合的生态文化产业,发挥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树立生态文化产业品牌;三是把生态自然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与高新技术相结合,催生新业态新模式,有效转化为社会经济生产发展的新增长点。

发展生态文化产业,要辩证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经济高质量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进程中的一体两翼。良好的生态本身就是最大的财富,蕴含着无穷的价值,能够源源不断地创造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关键之处在于找准平衡点、发力点和着力点。首先,在实践中树立新发展理念,才能获取保护生态环境与高质量发展经济“双丰收”。其次,在实施中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产业转型。最后,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为奋斗目标,彰显人民至上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建议》描绘了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必须依托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提升生态系统质量,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蓝图绘就,未来可期。生态文化产业实现了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文化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统一。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产业正当其时、恰逢其势,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发挥生态文化产业的文化与经济双重属性,铆足干劲,攻克难关,努力夺取生态、文化、经济和谐发展的新胜利。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任编辑: 向含嫣]
精彩视频

两江新区悦来投资集团:商业载体主体已修建完成,预计今年下半年进行售卖和招商。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