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青绘巨作 礼赞新中国丨《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邀请您走近油画《开国大典》……

丹青绘巨作 礼赞新中国丨《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邀请您走近油画《开国大典》……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2021-10-02

高举红旗 欢庆新中国诞生

1949年9月21日,北平中南海怀仁堂,群贤毕至,济济一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召开,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重要会议。

筹备成立新中国的工作,是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终于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

中国将会给世人展现出一场怎样的开国大典呢?

image.png

当时,北京物资匮乏,最后终于找到了一块黄缎子,但宽度不够,最后领导同意在大五角星上接出一个尖儿,这样国旗制作才完成,这个时候已经是10月1日的凌晨了。

——中共党史专家 江英

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北京三十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人们翘首以待,共同盼望着一个重要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毛泽东等领导人沿着古砖梯道,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毛泽东主席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image.png

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列成方阵,踏着胜利之师的步伐,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人民的检阅。

刚刚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受阅飞机,凌空掠过天安门广场,把开国大典的欢庆气氛推向了高潮。

毛泽东一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不时向游行的群众挥手致意。工人、农民、学生、市民的游行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新中国诞生。

1952年,画家董希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载入历史史册的重要事件,创作了油画《开国大典》。

场景宏大 色彩对比鲜明

image.png

△点击视频

美术评论家范迪安带您赏析经典画作

为了体现开国大典是人民的伟大胜利,董希文采用了把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家领导人与广场上的人民群众囊括在同一画面中“大团圆”的构图方式。

整个画面形成了左实右虚、左近右远、又相互呼应的布局。

毛泽东主席魁梧的身姿处于画面的中心,体现了他领导我们党、领导我们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的地位。

在城楼上的大红廊柱及大红宫灯、远处广场上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白云、绿树形成强烈对比,画面热烈而明快。

金黄色的菊花,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汉白玉的栏杆、矗立着的话筒和天安门广场的地面,在阳光的映照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金黄色。

天空中翱翔的白鸽象征着祖国的独立、自由与和平。

画家用了很多民族的绘画形式,特别是地毯上的这种花卉,比如回字纹象征着吉祥如意。

——美术评论家 范迪安

巧妙处理“廊柱”

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的一批艺术名家都承担着不同主题的创作任务。学院把创作《开国大典》的任务交给董希文,当年他只有38岁。

△画家董希文

接到任务后,董希文并没有急于动笔,他先观看了一些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

他发现众多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时,由于天安门城楼上廊柱的间距问题,显得构图不够开阔,这将使他的创作受到很大局限,这个问题困扰了董希文很长时间。

image.png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

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为了稳妥起见,董希文对于“去掉廊柱”的这个想法,还专门请教了几位建筑学家。据说梁思成曾经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1952年,董希文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创作完成油画《开国大典》。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七十多年披荆斩棘,七十多年风雨兼程,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七十载波澜壮阔,九万里风鹏正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开国大典在筹备的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故事?《开国大典》还有哪些艺术成就?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江英、美术评论家范迪安一起,了解《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

CCTV-1

10月2日 22:30档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监制丨田龙

主编丨刘铭

编辑丨田楚韵

无障碍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专题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政法 直播 | 文艺 教育 生活 应急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鸣家 会客厅 | 万花瞳 百姓故事 公益 | 信用
新闻频道>
欢迎订阅重庆手机报 中国移动用户短信cqsjb10658000。重庆3G门户 手机登录 cq.3g.cn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丹青绘巨作 礼赞新中国丨《美术经典中的党史》邀请您走近油画《开国大典》……

2021-10-02 18:17 来源: 0 条评论

高举红旗 欢庆新中国诞生

1949年9月21日,北平中南海怀仁堂,群贤毕至,济济一堂。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胜利召开,这是一次意义非凡的重要会议。

筹备成立新中国的工作,是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进行的,中国共产党经过二十八年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人民终于成为这个国家的主人。

中国将会给世人展现出一场怎样的开国大典呢?

image.png

当时,北京物资匮乏,最后终于找到了一块黄缎子,但宽度不够,最后领导同意在大五角星上接出一个尖儿,这样国旗制作才完成,这个时候已经是10月1日的凌晨了。

——中共党史专家 江英

1949年10月1日下午,首都北京三十万军民齐聚天安门广场,人们翘首以待,共同盼望着一个重要历史性时刻的到来。

毛泽东等领导人沿着古砖梯道,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在群众的欢呼声中,毛泽东主席用他那浓重的湖南口音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image.png

中国人民解放军受阅部队列成方阵,踏着胜利之师的步伐,由东向西通过天安门广场,接受人民的检阅。

刚刚组建的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受阅飞机,凌空掠过天安门广场,把开国大典的欢庆气氛推向了高潮。

毛泽东一直站在天安门城楼上,不时向游行的群众挥手致意。工人、农民、学生、市民的游行队伍高举红旗,纵情欢呼新中国诞生。

1952年,画家董希文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载入历史史册的重要事件,创作了油画《开国大典》。

场景宏大 色彩对比鲜明

image.png

△点击视频

美术评论家范迪安带您赏析经典画作

为了体现开国大典是人民的伟大胜利,董希文采用了把天安门城楼上的国家领导人与广场上的人民群众囊括在同一画面中“大团圆”的构图方式。

整个画面形成了左实右虚、左近右远、又相互呼应的布局。

毛泽东主席魁梧的身姿处于画面的中心,体现了他领导我们党、领导我们全国各族人民的核心的地位。

在城楼上的大红廊柱及大红宫灯、远处广场上红旗的海洋,与蓝天、白云、绿树形成强烈对比,画面热烈而明快。

金黄色的菊花,既点明了秋高气爽的季节,又与黄色的灯穗相呼应,增强了华贵灿烂、富丽堂皇的欢庆气氛。

汉白玉的栏杆、矗立着的话筒和天安门广场的地面,在阳光的映照下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金黄色。

天空中翱翔的白鸽象征着祖国的独立、自由与和平。

画家用了很多民族的绘画形式,特别是地毯上的这种花卉,比如回字纹象征着吉祥如意。

——美术评论家 范迪安

巧妙处理“廊柱”

当时中央美术学院的一批艺术名家都承担着不同主题的创作任务。学院把创作《开国大典》的任务交给董希文,当年他只有38岁。

△画家董希文

接到任务后,董希文并没有急于动笔,他先观看了一些开国大典的视频资料和图片资料。

他发现众多领导人站在天安门城楼上时,由于天安门城楼上廊柱的间距问题,显得构图不够开阔,这将使他的创作受到很大局限,这个问题困扰了董希文很长时间。

image.png

△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靳尚谊

讲述创作背后的故事

为了稳妥起见,董希文对于“去掉廊柱”的这个想法,还专门请教了几位建筑学家。据说梁思成曾经这样评价:“画面右方有一个柱子没有画上去,这在建筑学上是一个大错误,但是在绘画艺术上却是一个大成功。”

1952年,董希文历时两个多月,终于创作完成油画《开国大典》。

风雨砥砺不忘初心,春华秋实继往开来。七十多年披荆斩棘,七十多年风雨兼程,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在中华民族历史上,还是在世界历史上,这都是一部感天动地的奋斗史诗。

“七十载波澜壮阔,九万里风鹏正举”。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开拓创新、奋发有为推进党和国家各项事业,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了新的大台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伟大历史性成就。

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人民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

开国大典在筹备的过程中发生过哪些故事?《开国大典》还有哪些艺术成就?

让我们跟随中共党史专家江英、美术评论家范迪安一起,了解《开国大典》背后的故事。

更多精彩内容

敬请关注

CCTV-1

10月2日 22:30档

《美术经典中的党史》

监制丨田龙

主编丨刘铭

编辑丨田楚韵

[责任编辑: 向含嫣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