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号提案”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8部门负责人就所涉领域现场答复
本网原创报道:
四界别政协委员提交“1号提案” 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 八部门现场办理
记者 周尤 何春阳
1月18日,在市政协六届一次会议“1号提案”现场办理会上,由九三学社市委会、民进市委会、农工党市委会、市政协经济界别共同提出的《关于加快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的建议》指出,当前,汽车产业正在向数字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快速转型。汽车产业是我市重要支柱产业,市委市政府抢抓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战略机遇期,重点支持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化、智能网联化转型升级,新能源汽车产销不断提“速”,智能网联汽车持续扩“容”,产业集聚发展渐趋成“群”,充换电设施建设加快筑“网”。建议我市在人才引进、补链强链、优化生态等方面发力,助推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
“1号提案”由市经济信息委牵头办理,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大数据发展局共同办理,8个政府部门相关负责人出席提案办理会现场办理。
发展瓶颈
创新研发不强、核心配套不足等问题,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政协常委、九三学社市委会专职副主委黄华在介绍“1号提案”的背景时说,目前,全市已形成“9+3+5+30”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系。2022年1—11月,全市新能源汽车产量31.9万辆,同比增长144%;全市智能网联汽车产量32.2万辆,同比增长29.3%,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9.5万辆。此外,我市成功创建重庆(两江新区)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工业和信息化智能网联汽车示范区自动驾驶测试和示范运营走在全国前列。
然而,成绩背后仍有一些“梗阻”亟须重视。
当前,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存在创新研发不强、核心配套不足等问题,成为制约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研发队伍亟待壮大。”黄华表示,受制于高端人才培育招生名额少,人才引留比较优势不突出等因素,在电子信息、计算机科学、自动驾驶、云计算、芯片等领域,创新型、高端型、复合型人才严重不足,产业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和头部研发机构与发达地区仍有较大差距,政产学研用衔接融合机制尚不健全,创新驱动能级不高。
其次是产业生态亟待优化。我市本土智能网联新能源车企,对“三电”等关键零部件开发不足,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本地化配套率仅30%。在动力电池产能、自动驾驶软件系统自主研发实力以及汽车芯片自主可控能力等核心配套领域与发达地区差距较大。
第三是品牌价值亟待提升。据统计,2022年1—11月,我市汽车产业营业收入利润率为2.5%,低于全市规上工业3.3个百分点,单位成本费用95.25元,低于全市规上工业1.91元。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品牌力较弱,仍处于产业价值链下游,在单车售价和利润方面与国内头部车企差距较大。
出谋划策
以人才引育为根本,以补链强链为核心,以品牌打造为抓手
针对上述问题,“1号提案”围绕3个方面提出建议——
以人才引育为根本,强化创新链。要持续加大人才引进培养力度,依托“英才计划”,重点瞄准智能网联技术、软件技术、“汽车+IT+通信”、汽车营销等领域复合型人才以及产业战略发展型人才开展定向引培。同时,要持续加强创新平台整合招引,以领军企业为主体整合市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等优势创新资源,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建立和完善“产学研用”平台,探索构建以新能源整车、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的重点实验室、龙头企业、创新中心等联合研发攻关机制,深入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并实现产业化应用。此外,还要持续推动多领域多学科融合创新,引导新能源汽车与能源、交通、信息通信、大数据、人工智能等进行跨领域研发合作,提升我市新能源汽车及关联产业融合创新能力。
以补链强链为核心,优化生态链。要大力招商补链,积极引进高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品牌,着力提升新能源商用车渗透率,优化商用车产业结构,围绕关键零部件如动力电池、电机、芯片等领域,瞄准知名企业,进行集中重点引进,补齐核心关键零部件配套产业链供应链短板,强化产业配套支撑;要优化布局强链,加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合作,借助四川在新材料、动力电池、电子信息和软件产业领域优势和智能网联汽车检验检测平台、信息安全等技术领域优势,推动重大项目联动招商引资,共同做强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要抓好生态优链,以一体化理念推进产业发展规划与产业布局、城市建设、应用场景建设、能源供给等相衔接,加快充电、充氢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汽车金融服务、售后服务、二手交易,动力电池的评估检测、梯级利用、拆解回收,其他汽车零部件的旧件回收和再制造等业态,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以品牌打造为抓手,提升价值链。要提升品牌影响,加快打造一批引领行业发展的核心零部件企业和整车生产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全面数字化、柔性化生产基地,推动整车、核心零部件、自动驾驶等关键技术研发,提升重庆新能源汽车产业市场认可度和核心竞争力;要参与标准制定,支持核心企业主导或参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领域国家及地方标准制定和完善,从行业准入门槛、整车性能量化、零配件软件细分、蓄电池充电桩指标、从业人员培训、科研技术投入、生产质量管理、资金投资安全、并购重组限定、召回维护细则等方面入手,特别是在通讯协议层、云端大数据、智能控制、整车操作系统等核心大方向,争取参与或申报制定行业前瞻性标准建设;要加强品牌营销,引导企业树立和提升品牌意识,加大品牌打造投入,强调科研硬实力和个性化服务软实力,树立科技引领品牌形象,拓展元宇宙产业VR、AR、MR、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技术等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开放应用场景,逐步转变产业形象。
现场办理
开拓创新,努力推动全市汽车产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
“‘1号提案’充分体现了市政协对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产业发展的高度关注和关心。针对提案提出的问题,市经济信息委协同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市城市管理局、市交通局、市大数据发展局等部门进行了认真研究讨论。”现场办理会上,作为“1号提案”主办单位的市经济信息委相关负责人率先对提案办理情况给予回应。
该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市经济信息委和各协办单位将全力以赴,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加快动能转换;以补链强链为重点,提档产业能级;以品牌打造为抓手,提升产业价值,着力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
加快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产业结构优化、核心技术攻关等各环节共同发力。现场办理会上,市发展改革委、市教委、市科技局、市人力社保局等部门相关负责人就所涉领域进行了答复。
“下一步,我们将推动本土优势企业做大做强,积极支持本土企业立足重庆,加快转型发展,推动企业向新能源化、智能化、高端化转型。”市发展改革委表示,还将积极盘活我市低效无效整车产能,积极争取资金帮助产业链企业提档升级。
“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市教委建成了一批与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相关的人才培养基地,多渠道培养符合产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市教委表示,下一步,将继续发挥好高校在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上的智力优势、创新优势、人才优势和对外优势,引导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动态调整,全面服务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需要。
市科技局表示,将重点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以加快我市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创新发展:一是加大核心技术攻关力度,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协同开展核心技术攻关和产业化应用;二是启动实施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持续发展壮大一批汽车领域科技型企业;三是实施高水平人才集聚计划,加大力度引进培育一批创新团队。
市人力社保局表示,将围绕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主要从加强人才引进力度、加强人才能力提升、加强人才服务质效这三个方面,全方位引进、培养、服务人才,助力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
市城市管理局将持续做好停车资源统计工作,摸清充换电设施配建情况,为今后增加充换电设施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同时,统筹推动新建停车场实现“位、桩”一体化建设,做好智慧停车管理平台和充换电平台的一体化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
“在运输装备方面,我市推广新能源换电巡游出租车3300余辆、新能源网约车52000余辆,中心城区公交车实现新能源和清洁能源全覆盖。”市交通局表示,下一步,将优化政策机制支撑保障、推进应用场景发挥实效、推动绿色出行产业融合。
数据资源对产业转型非常重要,为此,市大数据发展局表示,将统筹建设全市智慧交通数据底座,促进交通数据“聚通用”。同时,通过打造智慧交通应用场景、全力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培育产业生态等举措,大力构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