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记者会 | 杨光:“育用并举”强化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杨光谈到职业教育如何发挥在乡村振兴人才培育中的积极作用。

两会记者会 | 杨光:“育用并举”强化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2023-03-09
1111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杨光。受访者供图

今年2月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工作重点中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

3月9日下午,出席2023年全国两会的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就“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这一主题,接受了市内外媒体的专题采访。全国政协委员、民建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杨光谈到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杨光认为,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基础靠教育。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的现实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当前,乡村最基础、最紧缺、最急需的是培养高素质农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和乡村服务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高素质农民的前沿阵地,是保障现代化农村建设的育才基地。

杨光表示,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在36岁以下的仅占20%;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达92%,农村农业从业者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且年龄偏大,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农业发展。因此助力青年一代学农从农、反哺农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点任务。但目前,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瓶颈,主要表现在:

思想落后导致职业教育“入乡”难。多数农民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不愿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特别是涉农教育学习。多数农民认为在农村不用文化也能搞农业,且涉农职业学习更是难以跳出龙门,由此形成了农民不愿学,学校难收生,专业开不了的尴尬局面。

涉农专业与农业产业粘性不够。全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但因为生源和经济效益原因,全国开设涉农专业的高职院校仅占7%。

职业教育涉农培训机制不健全。部分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过时,师资力量薄弱,仅仅教授耕作技术等已掌握或易掌握的知识,而忽视了对农民进行农业市场运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大多涉农培训项目也缺少后续的质量评估和成果检测机制。

教育培训资源质量良莠不齐。部分逐利的职业教育机构将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看成难得的“商机”,纷纷组织下乡培训,培训主体之间也因竞争关系而缺少交流协作。难以形成集中式、高质量的培训体系。

为此,杨光提出以下建议:

——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高度融合。职业院校在涉农专业学科设置上应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增强与地区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以“产业学院+特色专业”进行专业设置,以“学历培养+技能培训”“中高衔接+专本贯通”“技术培训+管理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拓展人才培养,将涉农专业打造为具有地方色彩的特色专业、精品专业。

——改革教学方式,实现院校与农村深度合作。将专业设在农村,教室设在村社,课堂设在田间。农民需要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农村适应什么产业,学校就推送什么产业,农民足不出户就地培训,闲时理论学习,忙时实验实践。通过“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实现科研带产业,教学带专业,专家带农户的“产、教、研、学”的教学方式,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整合培训资源,实现多头培训向专业教育转变。整合社会培训机构政策资金,改革人社部门培训实训证书与教育部门毕业结业证书的互认互通,将涉农培训从社会培训机构中分离出来,让短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向专业的人才培养转变,统筹政策资金向职业院校倾斜转移,围绕农艺、农资、农药、农业管理、农业经营等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聚力发挥涉农院校的专业优势。出台激励补偿政策和涉农人才的表彰宣传,让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涉农职业教育领域。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董进/文

相关新闻:

两会记者会 | 王海霞:发展乡村产业 看村集体经济零收入村的华丽转身

两会记者会 | 严琦:万企兴万村 去年石柱桥头镇村集体收入达510万元

两会记者会 | 张国忠:突出“四个主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无障碍
推荐 | 要闻 重庆 两江评 | 区县 教育 文艺 | 健康 财经 生活 | 问政 汽车 直播 | 政法 视听 专题 | 鸣家 史家 旅游 | 房产 国企 原创 | 应急 信用 新闻发布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微信

两会记者会 | 杨光:“育用并举”强化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

2023-03-09 17:00:00 来源:
1111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杨光。受访者供图

今年2月公布的中央一号文件继续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动农业强国建设开好局起好步。政府工作报告在今年工作重点中提出,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

3月9日下午,出席2023年全国两会的住渝全国政协委员就“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这一主题,接受了市内外媒体的专题采访。全国政协委员、民建重庆市委会副主委、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杨光谈到在乡村振兴中如何发挥职业教育的积极作用。

杨光认为,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基础靠教育。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是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的现实目标,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项重大任务。当前,乡村最基础、最紧缺、最急需的是培养高素质农民、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和乡村服务人才。而职业教育则是培养高素质农民的前沿阵地,是保障现代化农村建设的育才基地。

杨光表示,根据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公报,全国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年龄在36岁以下的仅占20%;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占比达92%,农村农业从业者普遍受教育程度偏低且年龄偏大,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与现代化农业发展。因此助力青年一代学农从农、反哺农业成为职业教育的重点任务。但目前,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推进过程中出现了一些瓶颈,主要表现在:

思想落后导致职业教育“入乡”难。多数农民对职业教育存在偏见,不愿让子女接受职业教育,特别是涉农教育学习。多数农民认为在农村不用文化也能搞农业,且涉农职业学习更是难以跳出龙门,由此形成了农民不愿学,学校难收生,专业开不了的尴尬局面。

涉农专业与农业产业粘性不够。全国职业院校70%以上的学生来自农村,但因为生源和经济效益原因,全国开设涉农专业的高职院校仅占7%。

职业教育涉农培训机制不健全。部分培训机构的教学计划设计不合理、教学内容过时,师资力量薄弱,仅仅教授耕作技术等已掌握或易掌握的知识,而忽视了对农民进行农业市场运行、经营管理能力的培养。同时,大多涉农培训项目也缺少后续的质量评估和成果检测机制。

教育培训资源质量良莠不齐。部分逐利的职业教育机构将乡村振兴国家战略看成难得的“商机”,纷纷组织下乡培训,培训主体之间也因竞争关系而缺少交流协作。难以形成集中式、高质量的培训体系。

为此,杨光提出以下建议:

——创新教学模式,实现专业与产业高度融合。职业院校在涉农专业学科设置上应充分结合当地特色,增强与地区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以“产业学院+特色专业”进行专业设置,以“学历培养+技能培训”“中高衔接+专本贯通”“技术培训+管理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拓展人才培养,将涉农专业打造为具有地方色彩的特色专业、精品专业。

——改革教学方式,实现院校与农村深度合作。将专业设在农村,教室设在村社,课堂设在田间。农民需要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农村适应什么产业,学校就推送什么产业,农民足不出户就地培训,闲时理论学习,忙时实验实践。通过“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实现科研带产业,教学带专业,专家带农户的“产、教、研、学”的教学方式,有效助力乡村振兴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

——整合培训资源,实现多头培训向专业教育转变。整合社会培训机构政策资金,改革人社部门培训实训证书与教育部门毕业结业证书的互认互通,将涉农培训从社会培训机构中分离出来,让短期的专业技能培训向专业的人才培养转变,统筹政策资金向职业院校倾斜转移,围绕农艺、农资、农药、农业管理、农业经营等涉农专业人才培养,聚力发挥涉农院校的专业优势。出台激励补偿政策和涉农人才的表彰宣传,让更多社会资源参与涉农职业教育领域。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伊永军 董进/文

相关新闻:

两会记者会 | 王海霞:发展乡村产业 看村集体经济零收入村的华丽转身

两会记者会 | 严琦:万企兴万村 去年石柱桥头镇村集体收入达510万元

两会记者会 | 张国忠:突出“四个主体”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hualongbaoliao,报料QQ:3401582423。)

亲爱的用户,“重庆”客户端现已正式改版升级为“新重庆”客户端。为不影响后续使用,请扫描上方二维码,及时下载新版本。更优质的内容,更便捷的体验,我们在“新重庆”等你!
看天下
[责任编辑: 刘艳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