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国看巴蜀 | 武隆“号”外:走向世界的文化IP
2023-05-05 08:00:00 来源: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

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大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写入报告。

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重庆华龙网集团联动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重磅推出“文化中国看巴蜀”主题宣传,走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沿线市(区、县),用文化的温度和细腻的镜头,全景式展现川渝两地的城市品质和内涵,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提到重庆的旅游,武隆区是当之无愧的标杆。

《印象武隆》实景演出。
《印象武隆》实景演出。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武隆的文化IP是什么?如果看了《印象武隆》的川江号子,你会在高山之巅找到答案。

乌江纤夫的沉重岁月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采访胡代林。周慧 摄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采访胡代林。周慧 摄

今年73岁的胡代林,住在武隆羊角镇的半山腰,他家对面就是白马山景区的“飞天之吻”。

提到川江号子,胡代林打开了记忆的闸门。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羊角镇有很多人在乌江边拉纤。由于家中经济条件差,胡代林只读了小学四年级。

1966年,胡代林刚好16岁。那一年夏天,他背着稻谷,从半山走到乌江边,和村里的男人一起拉纤。

那个时候,从羊角到土坎,大约30公里,木船是当地的主要交通工具,村民们也靠乘坐木船到羊角粮站交公粮。村里面的男劳动力,都要参与拉纤。

胡代林展示当年拉纤穿的草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天春 摄
胡代林展示当年拉纤穿的草鞋。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天春 摄

“千里乌江通途险,猴子难爬鬼难引。”胡代林说,纤夫都很穷,躬着光身子在江边的乱石堆中艰难行走,稍不注意就会跌入湍急的江水中。拉纤的人是“死了没有埋”,农村姑娘不会嫁“扯船子”(纤夫)。

1981年,机械船代替了木船,胡代林和村民们不再拉纤。响彻在乌江两岸的号子声,从此成为落寞的千古绝唱。

后来,胡代林当上村长,带领村民改变落后的面貌。闲暇时,他也会吼吼号子、唱唱山歌。

胡代林演示当年拉纤的情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天春 摄
胡代林演示当年拉纤的情景。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天春 摄

在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面前,胡代林演示当年拉纤的情景,从他喉咙里发出的一声声“嘿咗”“嘿咗”,仿佛在告诉世人:纤夫们拉的不是船,他们是在拉生活、拉人生、拉希望!

如今,在乌江的悬崖边,依然可以看到纤绳磨出的深深印痕。在武隆博物馆里,观众也可以通过视频,了解当年的纤夫生活。

武隆文化的国际视野

武隆旅游资源丰富,在群山环抱中绿色崛起。

乌江纤夫拉船的情景(资料图片)。
乌江纤夫拉船的情景(资料图片)。

武隆人杰地灵,文化底蕴厚重。比如,川江号子、商周遗址、长孙无忌墓(唐)、川黔古盐道、浩口仡佬族蜡染、土家族木叶吹奏等。这些“家底”为文旅融合发展提供了无限可能。

2006年,《满城尽带黄金甲》成为当年国内电影票房的冠军,这部电影曾在武隆天生三桥取景,为武隆旅游插上腾飞的翅膀。

没有文化的旅游没有生命力。武隆深知这一点,开始以文化的视野,全域谋划旅游走向世界。

2010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前夕,武隆文化馆舞蹈干部洪英接到一个任务:排练节目参选世博会重庆馆演出。她抓住这个难得机会,把节目编排的重点放在川江号子。

乌江上的纤夫,是武隆人战天斗地、顽强拼搏的时代缩影,也是武隆文化最生动的载体。洪英费尽心力,找到当年在乌江边拉纤的村民,胡代林也在其中。

经过一个月的紧张排练,武隆川江号子如期在上海世博会演出,面向世界传播武隆文化。那一刻,洪英激动万分,胡代林也是心潮澎湃,他没有想到“草根文化”也能登上大雅之堂。

川江号子的世界之行

2011年,武隆旅游人数突飞猛涨,文旅融合的春天到来。

《印象武隆》演绎的民俗文化。
《印象武隆》演绎的民俗文化。

这一年,素有“印象铁三角”之称的张艺谋、王潮歌、樊跃,将目光锁定在武隆仙女山,倾力打造全国第七个印象系列实景演出——《印象武隆》。

这是武隆文化传播的大手笔。

《印象武隆》囊括了武隆巴人遗风、山水遗情、历史演进的独特文化资源。其中,川江号子是这台实景剧的压轴戏。

“文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印象武隆》中的川江号子。
《印象武隆》中的川江号子。

2012年4月23日,《印象武隆》正式公演,即惊艳四座。当幽静的山谷响起雄浑的川江号子时,现场观众沸腾了,掌声雷鸣般响起。

《印象武隆》一炮打响,胡代林感到很欣慰。他作为乌江船工号子第三代传承人,每年都会到全国各地演出,传承武隆文化。

以川江号子为核心的《印象武隆》,为武隆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赢得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和广泛赞誉。

今年以来,武隆区开展了“川江号子世界行”活动,《印象武隆》先后在泰国、越南等国传播,向世界输出中国传统文化,为推动以国际化为引领的武隆旅游“三次创业”、建成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奠定了基础。

群山环绕,江水奔腾。

岁月老去。镌刻着时代记忆,川江号子作为武隆的文化IP,正在走向世界。

联合报道

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记者 李天春 徐云卿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客户端记者 何佳欣

(图片除署名外,由武隆区委宣传部提供。视频来源:武隆博物馆)

 

相关阅读

文化中国看巴蜀|平湖万州:“中国曲艺之乡”的蝶变之路

文化中国看巴蜀 | 重庆红岩重型汽车博物馆的时代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