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党的二十大把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写入报告。
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重庆华龙网集团联动四川新闻网传媒集团重磅推出“文化中国看巴蜀”主题宣传,走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沿线市(区、县),用文化的温度和细腻的镜头,全景式展现川渝两地的城市品质和内涵,在新时代新征程中,讲好中国文化的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
12月7日,二十四节气之大雪。
“大雪”不见雪。
“老板,来几串羊肉,少放点辣椒。”华灯初上,重庆沙坪坝街道的建筑巷,城市的烟火气和文化味交织。这里,正在演绎城市后巷的沉浸式消费新场景。
一半是烟火,一半是青春
厚重的文化,赋予重庆独特的城市品质。
作为重庆的文化大区,沙坪坝出门皆风景,抬头皆美好。
建筑巷是沙坪坝街道的一条城市后巷,建于上世纪90年代,毗邻重庆大学B区中门,地理位置优越,是重庆大学师生日常出行消费的聚集地。
在平凡的日子里,遇见热闹的街景,生活也可以繁花似锦。
谁说不是呢?
建筑巷的周围是菜市场,每天早上人声鼎沸。到了晚上,街道的特色餐馆、烧烤店、咖啡厅,人流熙熙攘攘。地道的重庆美食林林总总,总有一款适合你的胃。
建筑巷不长,百余米的小路,却写满诗意的生活。重庆大学B区中门就在巷道的另一端,延伸着青春的时光。
离开大学校园,每一个人都会怀念那段青葱岁月。那么,有多少人会怀念建筑巷?从这里走过的人,大抵都会吧。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重庆大学的学生毕业后成为社会各行业的精英,在他们当中,有华为创始人任正非、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杰、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冯远、全国劳动模范李纲等。
有人说重庆大学的校友很“牛”,其实建筑巷更“牛”,因为很多“牛”人都从建筑巷的“全世界”路过。
对于沙坪坝的居民来说,建筑巷是一条城市后巷,他们的生活在这里定格。
对于重庆大学的学生来说,建筑巷是一条充满青春的城市后巷,他们的才情在这里挥洒。
地处沙坪坝核心城区的闹市,一半是烟火,一半是青春,这就是建筑巷的文化IP。
依托重庆大学的人文气息,建筑巷的典雅符号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的生活也有诗意的模样。
一半是校园,一半是记忆
岁月不老,人生写满铅华。
建筑巷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故事,一头连着重庆大学B区,一头连着繁华闹市,从这里走出去的毕业生,总会留下无尽的岁月念想。
建筑巷因沙坪坝而生,也因城市而繁荣。
1996年,卢黎考进重庆大学,他和许多学生一样,生活的精彩离不开建筑巷。
大学毕业后,卢黎留在重庆大学任教。在27年的时光里,他见证了建筑巷的蝶变。
据卢黎回忆,在他的学生时代,建筑巷烟火气很浓。冬天的烧烤、夏天的冰西瓜、东北的水饺,都是同学们的最爱。除此之外,还有台球室、录像厅等娱乐场所。
12月4日,卢黎在微信朋友圈拉了几个大学同学,群聊建筑巷的风华往事。话闸一打开,大家的思绪飞扬:
“出学校中门左手边有家小超市,右手边有家老太婆蹄花,大家应该都常去。”
“中午包餐的是不是也在中门?”
“啥时候包餐了?”
“有段时间大家宿舍有包月的。”
“你是说盒饭?3块钱管饱那个吗?那个在勤工俭学楼那边吧。”
“不是盒饭,应该是民房里个人开的饭店,当时觉得好吃。”
“ 对了,每次女生在三教学楼考试完,必去中门门口的烧烤摊打卡,必烤一串豆干,边走边吃。”
同学之情弥足珍贵,虽然隔着手机屏幕,大家对建筑巷的怀旧情感依然浓烈。
卢黎的同学杨雪涛对建筑巷的凡尘过往记忆犹新:
“中门外,挤出狭窄的小栅栏门,曾经先是磁卡电话亭,考前考后、节前节后,疯狂排队和家人说上几句话,就被后面的同学敲门催快点结束。然后是租书店,看全了‘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再不远,上几步台阶还有一个小小录像厅,在那里启蒙看了海外电影,后来变成看世界杯的专场。”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一半是校园,一半是记忆。解锁建筑巷,美好的时光无与伦比。
一半是生活,一半是文化
卢黎与同学们所聊的建筑巷,内容虽属“老黄历”,却是一代人的集体回忆。
随着时代的发展,建筑巷陈旧的基础设施、杂乱的环境面貌、低端的消费业态,已不能适应青年人新消费需求。
今年以来,沙坪坝区委、区政府启动城市后巷消费新场景打造,建筑巷也作为其中之一,从路面拓宽、环境改造、业态提升、场景更新等方面,对沿街31家商铺进行全面改造提档。
经过几个月的打磨,沙坪坝街道已初步培育打造“建筑巷一号”咖啡、泰餐,“寒叙小酒馆”东南亚菜等网红店。
改造后的建筑巷,营造了市民热衷休闲、打卡、消费聚集的新场景,时尚的调性、舒适的环境深受年轻人喜爱,高品质、文艺范儿、青春气、时尚味儿正逐步呈现。
生活有品质,城市有文化。
建筑巷紧邻重庆大学、重庆七中、沙坪坝小学,不仅有城市的烟火气,还有厚重的文化味。抗战时期的沙磁文化在这里绽放,“沙坪学灯”照亮着文化传承之路。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华丽转身的建筑巷,褪去老旧的“外衣”,用精雕细琢的笔触,用心描绘群众的精致生活和家门口的风景,打造诗意青春的百米长卷。
一半是生活,一半是文化。有诗曰:
青春建筑巷,学业步高云。
诗意飘书阁,烟霄写锦文。
岁华千缕结,年月万缘君。
醉美沙坪坝,风清垂世勋。
千帆过尽,同学情犹在。重庆大学的校友,不妨常回沙坪坝看看,建筑巷已不是当年的模样。
联合报道
华龙网记者 李天春 徐云卿
四川新闻网—首屏新闻记者 何佳欣
沙坪坝区融媒体中心记者 郭晋 谭双 邹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