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 听,习总书记论改革开放

来源:央广新闻2018-04-20

  文化体制改革篇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的论述。在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他鲜明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的同时,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习近平: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短短的24个字,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价值观的概括,是中华民族在精神价值追求上的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看待。他强调,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习近平: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高举改革旗帜,为中华文化的前行指明方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这是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第一个专项小组改革方案。

  习近平: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道写入党章,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这是党的理论又一重大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增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强调中国文化自身继承与发展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积极倡导,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习近平: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

  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黄敬文 摄

  2017年1月,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一个明确的声音,“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

  习近平:中国古人讲,“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饶爱民 摄

  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要增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习近平: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加强双边和多边框架内文化、教育、旅游、青年、媒体、卫生、减贫等领域合作,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

  2018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

  习近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新闻 |  问政 |  资讯 |  百事通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新闻频道
欢迎订阅重庆手机报 中国移动用户短信cqsjb10658000。重庆3G门户 手机登录 cq.3g.cn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 听,习总书记论改革开放

2018-04-20 12:19 来源: 0 条评论

  文化体制改革篇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对“文化”的论述。在总书记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中,他鲜明地指出,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五千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习近平: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报告。新华社记者 鞠鹏 摄

  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的同时,如何在新时代传承与发展?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

  习近平:传承中华文化,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提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短短的24个字,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优秀价值观的概括,是中华民族在精神价值追求上的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来看待。他强调,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

  习近平: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新的历史高度,高举改革旗帜,为中华文化的前行指明方向。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这是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审议通过的第一个专项小组改革方案。

  习近平: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体制,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体制机制。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创新生产经营机制,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培育新型文化业态。

  党的十九大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一道写入党章,将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提升到一个崭新高度,这是党的理论又一重大创新和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要求,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

  增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强调中国文化自身继承与发展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也在多个重大国际场合积极倡导,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建设开放包容的世界。2014年9月,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表示,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

  习近平:要理性处理本国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认识到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都是独特的,坚持求同存异、取长补短,不攻击、不贬损其他文明。不要看到别人的文明与自己的文明有不同,就感到不顺眼,就要千方百计去改造、去同化,甚至企图以自己的文明取而代之。

  2014年9月24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出席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新华社记者黄敬文 摄

  2017年1月,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习近平总书记向世界发出一个明确的声音,“不同历史和国情,不同民族和习俗,孕育了不同文明,使世界更加丰富多彩。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

  习近平:中国古人讲,“和羹之美,在于合异。”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不同文明要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文明交流互鉴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2017年1月1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瑞士日内瓦万国宫出席“共商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级别会议,并发表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饶爱民 摄

  在刚刚结束的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中国开放的大门会越开越大,要增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

  习近平:未来,我们要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加强双边和多边框架内文化、教育、旅游、青年、媒体、卫生、减贫等领域合作,推动文明互鉴,使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地区和世界和平的纽带。

  2018年4月10日,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在海南省博鳌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新华社记者 李学仁 摄

  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

  文运与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中华文化既是历史的、也是当代的,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要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在继承中转化,在学习中超越。

  习近平: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

感谢您阅读: 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 | 听,习总书记论改革开放
虚假新闻投诉致电63080077 更多举报途径>>>
[责任编辑: 李辉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