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幸福美丽新边疆】你所不知的珞巴文化
新华网西藏5月10日电(新华网记者 马艺萌 刘子明 陈琳)珞巴——一个对很多人来说十分神秘的民族。珞巴族曾经主要以丛林打猎为主,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如珞巴语、刀舞、服饰、珞巴刀等,全国仅有3000余人,主要分布在山南隆子县等地。初次走进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迎面而来的是盛装的珞巴男女。他们穿着珞巴民族的传统服饰:男子身披黑色坎肩和防雨斗篷,光着腿、赤着脚;女子穿着黑白紧身长裙,略过膝部,配以对襟上衣。他们正在广场上欢快地跳着珞巴族的原生态民族舞蹈——《犀鸟之魂》。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的青年在表演舞蹈《犀鸟之魂》(5月10日摄)。新华网记者 马艺萌 摄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的青年在表演舞蹈《犀鸟之魂》(5月10日摄)。新华网记者 马艺萌 摄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的青年在表演舞蹈《犀鸟之魂》(5月10日摄)。新华网记者 马艺萌 摄
斗玉乡地处隆子县东南部,其中33%左右的人口是珞巴族,也是山南市唯一的珞巴族聚居地。斗玉乡的乡长扎西央金就是珞巴人。从中学起,扎西央金离开西藏去了内地读书,汉语说得很好。毕业后,因家乡建设需要,她毅然回到了斗玉。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乡长扎西央金(5月10日摄)。作为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扎西央金对本民族文化保护传承尤为关注。新华网记者 马艺萌 摄
听她介绍,舞蹈《犀鸟之魂》其实浓缩了珞巴文化的许多精髓。单从配饰和服装说起,就有不少讲究。扎西央金说,珞巴服饰2008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最显著的特点是其广泛运用的黑白配色,可以有效帮助族人在狩猎时更好伪装自己。佩戴长刀是珞巴服饰的一大特色,因为它既可以显示男人的阳刚之美,又可以当作生活工具和重要武器——不仅可以用来砍竹木、裁兽皮,还可以用来防止野兽的袭击。
身着珞巴族民族服饰的姑娘益西曲珍(5月10日摄)。益西曲珍在《犀鸟之魂》中担任领舞。新华网记者 马艺萌 摄
珞巴舞蹈植根于珞巴人的生活实践,把珞巴族打猎、农耕等文化都融入了其中。舞蹈中,他们时而躬身思索;时而挺身张望,模拟动物鸟兽的神态;时而举刀长喝;时而围成一团,展现捕捉猎物、庆祝丰收的喜悦。
扎西央金指着舞蹈中的女主角益西曲珍说,她扮演的是树精的化身,其他女子代表流水和落叶;而威武壮硕的男子则负责演绎珞巴族推崇的忠诚、勇敢的犀鸟精神。
珞巴文化如今已颇有名气,但它的红火得来不易。如何用新的方式保护和推广本民族的文化,让扎西央金煞费苦心。
“好在有了政府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及特色村镇的政策。”扎西央金说。
“201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斗玉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项目正式开工。短短不到半年,斗玉就新建了23户民房。”扎西央金脸上露出了骄傲的笑容。
西藏山南市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2014年新建的民居(5月10日摄)。新房子对珞巴传统民居的木质结构进行了现代化改良,房顶采用铝质稻草结构,门窗为木质结构。既保护了村寨文化特色,又方便了百姓生活。新华网记者 马艺萌 摄
“新建的房子对珞巴传统民居的木质结构进行了现代化改良,房顶采用铝质稻草结构,门窗为木质结构。这样既保护了村寨文化特色,又方便了百姓的生活。”
2014年第一批搬进新家的格桑拉姆说:“如今我的两个孩子都上了大学,全家人还住上了舒服的房子,我真的是非常非常满足了!”
文化的传承仅靠房子、服饰的保留还远远不够,扎西央金深知孩童教育才是珞巴文化源远流长的根本。
如今,他们在中小学中开始推广珞巴语教育。“珞巴文化的传承一定越来越有希望!”扎西央金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