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海底大动脉‘智’造者”张文森:孤岛驻守2500多个日夜,用汗水铸就世纪工程

来源:中国青年网2018-05-17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七百多年前,爱国诗人文天祥曾路过碧波万顷的伶仃洋水域,写下名垂后世的不朽诗篇。而如今,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孤岛驻守2500多个日夜,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构筑起“世纪梦工厂”,在伶仃洋海底43米水深以下的地方建造起连接“港珠澳”三地的海底隧道。自此,伶仃洋不再“零丁”。

中交四航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第Ⅲ工区二分区项目总工兼副经理张文森就是这群年轻的“筑梦者”之一。从56万平方米的世界级厂房建设到5.6公里的海底隧道预制,张文森和同事们历经七年奋战,用一滴滴汗水浇筑贯通三地的跨海通道,用一个个精品展现中国“智”造的强劲实力。

孤岛拓荒者:14个月造就“世纪工程”的奇迹

2011年,作为最早的一批建设者,张文森和同事们来到位于伶仃洋南端的一座岛屿上。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登上牛头岛时的场景,那是一座四面环海的孤岛,没有水电、没有通讯,甚至没有道路,与世隔绝的荒凉感是他对这里的第一印象。

一开始到这样一个远离陆地的孤岛上,张文森的心里不是没有落差的。“但是在后来14个月的建设过程中,看到岛上一点点地变化,现代化的预制工厂雏形慢慢形成,内心还是挺自豪的”。

没有水电和通讯,沉管预制厂房的建设条件一开始就十分艰苦,但是这群年轻人却克服种种困难,栉风沐雨只为完成施工任务。背上工具袋,里面放着图纸和记录本,再加上一个军用水壶,他们在施工现场一待就是一整天。因为要赶工期,许多人待到半夜才回去休息。

岛上日照充足、光线强烈,而且基本上没有遮阴的地方,身处施工现场的他们经常接受阳光曝晒的“洗礼”。“我们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脱下安全帽之后,帽带遮盖的位置特别白。”张文森说,“不是因为大家皮肤白,而是其它部分都晒得很黑,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艰辛的付出终得回报——把荒芜的孤岛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沉管预制厂,张文森和他的同事们只用了14个月的时间。“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张文森自豪地说道,“这就是中国制造的速度和力量,也是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这种速度在欧美发达国家几乎不可能实现。”

大国重器“智”造者:为世纪工程构筑“海底大动脉”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技术最先进的跨海大桥,被称为“当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岛隧建设是其关键性工程,而沉管则是岛隧的关键组成部分。

为保证深海沉管120年的使用寿命,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团队采用“工厂法”预制,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最终生产33节“零裂缝”的超级沉管。

这些预制管道每节长180米,重达80000吨,生产完成后还需要将它们从陆地转移到水下。“但是这些管道太重了,堪比‘辽宁号’航空母舰的重量。”张文森说,“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起重设备能把这些管节吊起来。”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们应用科学方法进行操作,先将管节临时封闭,再让沉管四周形成一个临时性的封闭船坞,然后往坞里面灌水,最终使它能够像潜艇一样漂浮起来,再横移至深坞区寄存。

整个灌水过程需要70多个小时,员工们要时刻蹲守现场,检查管节是否存在渗漏,观察和监测船坞结构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坞门止水结构上,如果出现哪怕一点点破坏,就会发生类似于水坝坍塌的现象,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张文森说,因为处于水下,管节中十分闷热,空气也不流通。但是为了保证管节施工的安全质量,他们每次都要携带强光手电筒进入管节中排查。

实在困了、累了就坐在石头上眯一会儿,饿了就拿一块面包啃一啃。就这样,张文森和同事们持续奋斗了三天三夜,顺利地把管节从陆地转移到水下,并最终完成全程5.6公里的海底隧道沉管预制工作,在伶仃洋中“插入”连接“港珠澳”三地的“海底大动脉”。

四海为家的游子:远离“小家”只为祖国“大家”

工程领域的建设者经常四海为家,缺乏照顾家庭和陪伴亲人的时间。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的七年时间里,张文森最忙的时候曾连续四个月待在岛上没有回过家。

妻子怀孕期间,他因为忙于工程建设无法陪伴其左右。等到临产时,妻子给张文森打电话希望他马上回到身边。“她为了嫁给我从外地到我们老家这样一个陌生的城市,我能理解在这种关键时刻她希望自己的丈夫能陪伴在身边的心情。”但是当时他因重要的工作无法抽身,只能安慰妻子说自己会尽早赶回去。

等到第二天傍晚,张文森将手头工作忙完后,立马请假赶上最后一艘客船回到陆地,再转两趟高铁和一趟班车往老家赶。“我很想能够在孩子出生时的第一时间陪伴在她身边,特别希望能够立马出现在产房。”一直到第三天早上孩子出生的时候,张文森还在归家途中的大巴车上。

通过电话得知孩子出生的消息,张文森内心十分激动,拖着行李直接奔向了医院。“她醒来就很生气地问我什么时候到的。”张文森说,自己赶到的时候妻子还处于麻醉状态,为了哄她开心,他只好说自己是看着她和孩子从产房出来的。“后来她还是知道了我并没有赶上孩子出生的时刻,心里还是有一些埋怨的”。

作为祖国的工程建设者,张文森的工作地点并不十分稳定,可以说是四海为家。“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我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也帮不上什么忙。”为了照顾家庭,张文森的妻子辞去工作,独自在家照顾孩子。

“就连当初结婚的整个准备过程都是她从里忙到外,我因为一直在工地上没办法做什么,直到婚礼的前一天才下岛赶去参加第二天的婚礼,第四天因为工作的关系又回到了岛上。”张文森说,妻子有时候也会抱怨,没有婚纱照,每次过节的时候丈夫都不在身边。“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也开始慢慢地开始习惯和理解”。

除了对妻子的愧疚,无法在孩子的成长期陪伴其左右,也是令张文森感到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大女儿晨颖现在已经上小学了,每天早上七点钟左右,他都会跟女儿通电话。“早餐要吃饱,上学路上要注意安全,在学校要认真听讲。”张文森说,自己每次都会像个老人似的唠叨几句,但时间不会很长,“因为孩子有时候也会觉得烦”。

无法像普通人一样享受家庭生活,陪伴孩子的成长,张文森觉得有些遗憾,“但是想到能够在全国各地为祖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我就觉得所从事的事业是非常有意义的。每次带家人出行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参建的项目,我都会很自豪地向他们介绍!”(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叶婉莹)

相关新闻
精品栏目

在重庆遇见更好的自己

指尖上的精雕生活

智博会上“触碰”未来

景美人少的原生态避暑地

热门推荐

亚运会女排小组赛

贫困县里的音乐盛宴

街头诈骗现形记

体操房里的夏天

陈坤:行走的力量

吴奇隆变身"男月嫂"

返回顶部
重庆新闻原创视听问政生活

华龙网 www.cqnews.net 触屏版 | 电脑版

Copyright ©2000-2015 CQNEWS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首页 | 新闻 原创 视听 | 问政 评论 图库 | 区县 娱乐 财经 | 旅游 亲子 直播 | 文艺 教育 科普 安监 | 房产 健康 汽车 | 取证 宅购 地图 | 麻哥辣妹 3c家居
  • 站内
站内
分享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QQ空间
QQ好友
手机阅读分享话题

“海底大动脉‘智’造者”张文森:孤岛驻守2500多个日夜,用汗水铸就世纪工程

2018-05-17 10:45:46 来源: 0 条评论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七百多年前,爱国诗人文天祥曾路过碧波万顷的伶仃洋水域,写下名垂后世的不朽诗篇。而如今,有这样一群年轻人,孤岛驻守2500多个日夜,用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构筑起“世纪梦工厂”,在伶仃洋海底43米水深以下的地方建造起连接“港珠澳”三地的海底隧道。自此,伶仃洋不再“零丁”。

中交四航局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第Ⅲ工区二分区项目总工兼副经理张文森就是这群年轻的“筑梦者”之一。从56万平方米的世界级厂房建设到5.6公里的海底隧道预制,张文森和同事们历经七年奋战,用一滴滴汗水浇筑贯通三地的跨海通道,用一个个精品展现中国“智”造的强劲实力。

孤岛拓荒者:14个月造就“世纪工程”的奇迹

2011年,作为最早的一批建设者,张文森和同事们来到位于伶仃洋南端的一座岛屿上。他至今还记得第一次登上牛头岛时的场景,那是一座四面环海的孤岛,没有水电、没有通讯,甚至没有道路,与世隔绝的荒凉感是他对这里的第一印象。

一开始到这样一个远离陆地的孤岛上,张文森的心里不是没有落差的。“但是在后来14个月的建设过程中,看到岛上一点点地变化,现代化的预制工厂雏形慢慢形成,内心还是挺自豪的”。

没有水电和通讯,沉管预制厂房的建设条件一开始就十分艰苦,但是这群年轻人却克服种种困难,栉风沐雨只为完成施工任务。背上工具袋,里面放着图纸和记录本,再加上一个军用水壶,他们在施工现场一待就是一整天。因为要赶工期,许多人待到半夜才回去休息。

岛上日照充足、光线强烈,而且基本上没有遮阴的地方,身处施工现场的他们经常接受阳光曝晒的“洗礼”。“我们这些人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脱下安全帽之后,帽带遮盖的位置特别白。”张文森说,“不是因为大家皮肤白,而是其它部分都晒得很黑,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艰辛的付出终得回报——把荒芜的孤岛建设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沉管预制厂,张文森和他的同事们只用了14个月的时间。“现在回想起来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张文森自豪地说道,“这就是中国制造的速度和力量,也是中国制度的优越性,这种速度在欧美发达国家几乎不可能实现。”

大国重器“智”造者:为世纪工程构筑“海底大动脉”

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规模最大、标准最高、技术最先进的跨海大桥,被称为“当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岛隧建设是其关键性工程,而沉管则是岛隧的关键组成部分。

为保证深海沉管120年的使用寿命,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团队采用“工厂法”预制,在没有任何经验可借鉴的情况下,最终生产33节“零裂缝”的超级沉管。

这些预制管道每节长180米,重达80000吨,生产完成后还需要将它们从陆地转移到水下。“但是这些管道太重了,堪比‘辽宁号’航空母舰的重量。”张文森说,“根本不可能有任何起重设备能把这些管节吊起来。”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他们应用科学方法进行操作,先将管节临时封闭,再让沉管四周形成一个临时性的封闭船坞,然后往坞里面灌水,最终使它能够像潜艇一样漂浮起来,再横移至深坞区寄存。

整个灌水过程需要70多个小时,员工们要时刻蹲守现场,检查管节是否存在渗漏,观察和监测船坞结构的稳定性。“尤其是在坞门止水结构上,如果出现哪怕一点点破坏,就会发生类似于水坝坍塌的现象,造成不可挽回的灾难。”张文森说,因为处于水下,管节中十分闷热,空气也不流通。但是为了保证管节施工的安全质量,他们每次都要携带强光手电筒进入管节中排查。

实在困了、累了就坐在石头上眯一会儿,饿了就拿一块面包啃一啃。就这样,张文森和同事们持续奋斗了三天三夜,顺利地把管节从陆地转移到水下,并最终完成全程5.6公里的海底隧道沉管预制工作,在伶仃洋中“插入”连接“港珠澳”三地的“海底大动脉”。

四海为家的游子:远离“小家”只为祖国“大家”

工程领域的建设者经常四海为家,缺乏照顾家庭和陪伴亲人的时间。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建设的七年时间里,张文森最忙的时候曾连续四个月待在岛上没有回过家。

妻子怀孕期间,他因为忙于工程建设无法陪伴其左右。等到临产时,妻子给张文森打电话希望他马上回到身边。“她为了嫁给我从外地到我们老家这样一个陌生的城市,我能理解在这种关键时刻她希望自己的丈夫能陪伴在身边的心情。”但是当时他因重要的工作无法抽身,只能安慰妻子说自己会尽早赶回去。

等到第二天傍晚,张文森将手头工作忙完后,立马请假赶上最后一艘客船回到陆地,再转两趟高铁和一趟班车往老家赶。“我很想能够在孩子出生时的第一时间陪伴在她身边,特别希望能够立马出现在产房。”一直到第三天早上孩子出生的时候,张文森还在归家途中的大巴车上。

通过电话得知孩子出生的消息,张文森内心十分激动,拖着行李直接奔向了医院。“她醒来就很生气地问我什么时候到的。”张文森说,自己赶到的时候妻子还处于麻醉状态,为了哄她开心,他只好说自己是看着她和孩子从产房出来的。“后来她还是知道了我并没有赶上孩子出生的时刻,心里还是有一些埋怨的”。

作为祖国的工程建设者,张文森的工作地点并不十分稳定,可以说是四海为家。“在家庭的日常生活中我没有起到任何作用,也帮不上什么忙。”为了照顾家庭,张文森的妻子辞去工作,独自在家照顾孩子。

“就连当初结婚的整个准备过程都是她从里忙到外,我因为一直在工地上没办法做什么,直到婚礼的前一天才下岛赶去参加第二天的婚礼,第四天因为工作的关系又回到了岛上。”张文森说,妻子有时候也会抱怨,没有婚纱照,每次过节的时候丈夫都不在身边。“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她也开始慢慢地开始习惯和理解”。

除了对妻子的愧疚,无法在孩子的成长期陪伴其左右,也是令张文森感到非常遗憾的一件事情。大女儿晨颖现在已经上小学了,每天早上七点钟左右,他都会跟女儿通电话。“早餐要吃饱,上学路上要注意安全,在学校要认真听讲。”张文森说,自己每次都会像个老人似的唠叨几句,但时间不会很长,“因为孩子有时候也会觉得烦”。

无法像普通人一样享受家庭生活,陪伴孩子的成长,张文森觉得有些遗憾,“但是想到能够在全国各地为祖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奉献自己的力量,我就觉得所从事的事业是非常有意义的。每次带家人出行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参建的项目,我都会很自豪地向他们介绍!”(中国青年网见习记者叶婉莹)

[责任编辑: 杜漩 ]
发言请遵守新闻跟帖服务协议
精彩视频
版权声明:
联系方式:重庆华龙网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咨询电话:60367951
①重庆日报报业集团授权华龙网,在互联网上使用、发布、交流集团14报1刊的新闻信息。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重庆日报报业集团任何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或“来源:华龙网-重庆XX”。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凡本网注明“来源:华龙网”的作品,系由本网自行采编,版权属华龙网。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华龙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③ 华龙网及其客户端标明非华龙网的确定来源或未标注华龙网LOGO、名称、水印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稿件均为非原创作品。如转载涉及版权等问题,请及时与华龙网联系,联系邮箱:cqnewszbs@163.com。
附:重庆日报报业集团14报1刊:重庆日报 重庆晚报 重庆晨报 重庆商报 时代信报 新女报 健康人报 重庆法制报 三峡都市报 巴渝都市报 武陵都市报 渝州服务导报 人居周报 都市热报 今日重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