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巴渝美食④ | 吴强:探索多渠道融合 推动培养烹饪人才之道
作为中国的美食之都,重庆人的舌尖永远是忙碌的。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在享受口福中滋润并幸福着。重庆美食以其“地方风味浓郁,注重清鲜醇浓,博采民间各味,善用麻辣著称”的鲜明特点,而成为我国烹饪界的一朵奇葩,名扬世界。
“厨师们用精湛的烹饪技艺创制出千滋百味、数不胜数的美食,是对重庆美食历史及文化传承最切身的理解与最实在的传承。”在吴强看来,重庆烹饪行业的快速发展,离不开重庆厨师在烹饪技艺上接续传承,离不开重庆餐饮人的不懈追求和积极进取……才铸就了今日重庆美食的精彩与辉煌。
升级“传帮带”形式
做好优势互补、教学相长
中国有很多的技艺都讲究传承,餐饮行业不乏“师徒”关系,在各大菜系与风味中,众多的师门派系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不断壮大,而这种“口传心授”的师徒关系更是承载着烹饪的薪火事业代代相传,传播中华美食文化的蓬勃发展。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厨艺厨德,是烹饪行业里进行‘传帮带’的一种形式,体现了师父对弟子的严厉教诲和传艺方式,弟子对师父敬重如父子般的一种精神情感。‘师徒’关系是身份关系、社会关系,更是重要的伦理关系。”谈及“师徒”关系,吴强说,但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传统“师徒”文化不断演变——传道、授业、解惑之外,优势互补、教学相长成为与时俱进的关键词。
例如现在从专业烹饪技校毕业的大部分学生都是00后、90后,这支年轻团队充满朝气与活力,在烹饪技艺的创新、传承上不断挖掘潜能。
与我们所熟知的“传帮带”形式有所不同,在传统烹饪技艺上,耕耘多年的师傅,不仅有责任教授弟子烹饪技艺,也有责任教弟子做人的道理。“手艺肯定是第一位的,但只是基本功,懂得做人有爱心,才会热爱厨师这个行业,然后才是匠心精神的培养。”吴强说。
而弟子专业出身,有基础的文化知识涵养,职业倾向相对稳定,加之生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和电脑的普及让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享受多渠道获取知识、创新的便利……新旧、多元的知识与信息相互碰撞,让一动一静、一刚一柔的两人构成一对优势互补、教学相长的“非典型”师徒。
“实际上这种关系已经是亦师亦友了。”吴强坦言,以职业教育培养初级技能人才为基础,他们有文化的底气,掌握一定的技术实践和积累,不仅起点要高一些,工作后对事业的坚持、热爱,对传承的理解等都相对更容易。
深化多方通力协作
推动重庆烹饪水平不断提升
在快节奏的当今社会,如何培养更多、更好的技能人才,让传统烹饪事业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在吴强看来,职业院校校企协同育人、深化产教融合的校企合作是烹饪人才培养的模式之一,这也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的。而提到校企合作,就不得不提起吴强的父亲,被誉为重庆烹饪界泰斗、渝派川菜奠基人的吴万里。
“他毕生精力都倾注于川菜的发展与创新中,为重庆烹饪界和海内外输送众多的烹饪人才。”据吴强介绍,2012年,父亲因病去世后,家人按遗嘱将其毕生积蓄102万元无偿捐赠给重庆商务高级技工学校(重庆现代职业技师学院),设立“吴万里烹饪奖学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鼓励喜爱餐饮行业的学子们,以父亲为榜样,练就厨艺绝活,传承他“刻苦专研、毕生奉献给烹饪事业”的大师精神。
截至去年,“吴万里烹饪奖学金”已连续发放10期,共有151名学子获得表彰。此外,从2016年开始,学校还设立吴万里大师冠名班,迄今共有5个冠名班,75名学子拜师。
除此之外,重庆近年来在培养烹饪技能人才方面也做出了许多进步和努力。如近年来多次举办的“巴渝工匠杯”技能竞赛烹饪赛项,为学子们提供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烹饪技艺,取长补短,以技即学,以学即技的竞技舞台;许多老一辈的美食专家、大师也将自己从事烹饪工作的烹饪技术、操作工序、烹饪属性等总结成书,展现重庆悠久美食历史和独特文化,让烹饪事业血脉相承,后继有人,也让我们生活的城市具有更多的美食文化品质等等。
“烹饪是艺术、是文化、是科学。从事烹饪的人,一定要脚踏实地,一步步去完成目标,只要肯坚持、勤恳、认真,每一位都会成为行业的精英。”吴强表示,重庆烹饪水平发展不是一朝一日之功,需要社会各界、餐饮企业、优秀人才通力协作,在传承文化技艺、发扬工匠精神的同时,不断寻求新的突破点,共同为推动重庆烹饪水平进步出力。
文/戴莉芸
往期回顾:
话巴渝美食①|王文军:提升火锅技能人才水平 将促进行业走向更标准、更专业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