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2023-12-09 来源:华龙网

把酒问月·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李白

一 原文

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

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

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

二 注释

⑴题下作者自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

⑵丹阙:朱红色的宫殿。绿烟:指遮蔽月光的浓重的云雾。灭尽:消除。一作“灭后”。清辉:形容月光皎洁清朗。

⑶但见:只看到。宁知:怎知。没(mò):隐没。

⑷白兔捣药:神话传说月中有白兔捣仙药。西晋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嫦娥:神话中的月中女神。传说她原是后羿的妻子,偷吃了羿的仙药,成为仙人,奔入月中。见《淮南子·览冥训》。一作“姮娥”。与谁邻:一作“谁与邻”。

⑸当歌对酒时:在唱歌饮酒的时候。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金樽:精美的酒具。

三 译文

青天上明月高悬起于何时?我现在停下酒杯且一问之。

人追攀明月永远不能做到,月亮行走却与人紧紧相随。

皎洁得如镜飞升照临宫阙,绿烟散尽发出清冷的光辉。

只能看见每晚从海上升起,谁能知道早晨在云间隐没。

月亮里白兔捣药自秋而春,嫦娥孤单地住着与谁为邻?

现在的人见不到古时之月,现在的月却曾经照过古人。

古人与今人如流水般流逝,共同看到的月亮都是如此。

只希望对着酒杯放歌之时,月光能长久地照在金杯里。

四 创作背景

《把酒问月》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咏月抒怀诗。此诗作年难定。根据题下原注:“故人贾淳令予问之”,当是作者应友人之请而作的。有人认为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

五 赏析

这是一首应友人之请而作的咏月抒怀。悠悠万古,长存不变的明月,是永恒时空里的奇迹,引人遐思。诗人端着酒杯向月亮发问,从饮酒问月开始,以邀月临酒结束。将人与月反反复复加以对照,又穿插以景物描绘与神话传说,反映了人类对宇宙的困惑不解。

诗人以纵横恣肆的笔触,从多侧面、多层次塑造了一个崇高、永恒、美好而又神秘的月的形象,也显露出孤高出尘的诗人自我。通过海天景象的描绘以及对世事推移、人生短促的慨叹,展现了诗人旷达博大的胸襟和飘逸潇洒的性格。意绪多端,随兴挥洒,潜气内转,脉络贯通,极回环错综之致、浑成自然之妙。四句转韵,平仄互换,抑扬顿挫,更觉一气呵成,有宫商之声,可谓音情理趣俱好,历来为人激赏。

“把酒问月”,这诗题就是绝妙的自我造象。题下自注显得滑稽,友人自己不问而叫别人问月,饶有趣味。开篇从手持杯酒仰天问月写起,以下大抵两句换境换意,尽情咏月抒怀。

“青天有月来几时”的劈头一问,对宇宙之谜,大有神往与迷惑交驰之感。诗人停杯沉思,仰望苍冥发问道:这亘古如斯的明月,究竟是从何时就存在的呢?前两句以倒装句式统摄全篇,以疑问句表达了诗人的这种困惑,极有气势。问句先出,继而具体写其人神往的情态。“停杯”二字,生动地表现出他的神往与迷惑糅杂的情态。这一对宇宙本源的求索与困惑,是对自身的生命价值的思索和探寻。它使人感到那突如其来的一问分明带有几分醉意,从而倍有诗味。

紧接二句“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却与人相随”,写月与人的关系。明月高悬,欲攀不能,使人感到可望难即,莫测高远。可是不管夜间人们走到哪里,随时都得到月光的照拂,相与同行,如在身边,于是距离顿消。古往今来,有多少人想要飞升到月中以求长生不老,但皆是徒然,而明月却依然用万里清辉普照尘世,伴随着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人们。两句一冷一热,亦远亦近,若离若即,道是无情却有情。写出明月于人既可亲又神秘的奇妙感,蕴含着诗人向往而又无奈的复杂心境。人格化手法的运用维妙维肖,回文式句法颇具唱叹之致。

“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是对月色的描绘。“皎如”两句极写月色之美。皎皎月轮如明镜飞升,下照宫阙;云翳(“绿烟”)散尽,清光焕发。以“飞镜”作譬,以“丹阙”陪衬,将皎洁的月光写得妩媚动人,光彩夺目。而“绿烟灭尽”四字,尤有点染之功。此处写出了一轮圆月初为云遮,然后揭开纱罩般露出娇面,那种光彩照人的美丽月色之美被形容得如可揽接。

于是诗人又发出三个奇问,将月的形象推远。“但见宵从海上来,宁知晓向云间没?”只见月亮晚间从海上升起,哪知早晨在云间消失,究竟去了何处?“但见”“宁知”的呼应足传出诗人的惊奇,借明月的夜出晓没来慨叹时光流逝之速,联想到那难以稽考的有关月亮的神话传说。既表达了对明月踪迹难测的惊异,也隐含着对人们不知珍惜美好时光的深沉叹惋,对神物、仙女的深怀同情,也流露出诗人自己孤苦的情怀。

“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白兔在月中年复一年地捣着药杵,嫦娥在月宫里孤独地生活着,到底谁来陪伴她呢?驰骋想象,就月中的白兔、嫦娥发问,是诗人的第二次问月。在对神物和仙女寂寞命运的同情中,流露出诗人自己的孤苦高洁的情怀。这些问题谁也无法回答,诗人也不要求回答。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诗人面对宇宙的遐想又引起一番人生哲理探求,从而感慨系之。今月古月实为一个,而今人古人则不断更迭。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亦意味“古人不见今时月”,实际是在说“今人不见古时人”。说“今月曾经照古人”,亦意味“古月依然照今人”。故二句造语备极重复、错综、回环之美,且有互文之妙。在回环唱叹中抒发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的慨叹。人类世代更替,古人今人何止恒河沙数,只如逝水,然而他们见到的明月则亘古如斯。今人只能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可贵的生命倏忽即逝。

后二句“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进一步把明月长在而人生短暂之意渲染得淋漓尽致。前二句分说,后二句总括。诗情哲理并茂,读来意味深长,回肠荡气。

最后二句则归结到及时行乐的主旨上来。“唯愿当歌对酒时,月光长照金樽里”。古往今来的无数人们,都已流水般地相次逝去,面对着空中同一个永恒的明月,或许都曾有过相似的感慨吧!我只希望在唱歌饮酒的时候,皎洁的月光能长照杯中,使我能尽情享受当下的美好人生。

曹操也有诗云:“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此处略用其字面意思,流露出同一种人生感喟,表达对宇宙和人生的思索和感慨。诗人有感于明月长存而人生短暂,人类无法改变这一自然规律,因此就更应当珍惜今生的点滴光阴,在瞬间把握永恒。至此,诗情海阔天空地驰骋一番后,又回到诗人手持的酒杯上来,完成了一个美的巡礼,使读者从这一形象回旋中获得极深的诗意感受。末句“月光长照金樽里”,形象鲜明独特。从无常求“常”,意味隽永。结句虽暗含及时行乐之意,但总的基调仍然是积极向上的,展现了诗人旷达自适的宽广胸怀。

全诗感情饱满奔放,语言流畅自然,极富回环错综之美。从酒写到月,从月归到酒;从空间感受写到时间感受。用行云流水般的抒情方式,将明月与人生反复对照,在时间和空间的主观感受中,表达了对宇宙和人生哲理的深层思索。其立意上承屈原的《天问》,下启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情理并茂,富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六 名家点评

明末清初唐汝询《汇编唐诗十集》:唐云:收敛豪气,信笔写成,取其雅淡可矣。谓胜《蜀道》诸作,则未敢许。

明末清初王夫之《唐诗评选》:于古今为创调。乃歌行,必以此为质。然后得施其裁制。供奉特地显出稿木,遂觉直尔孤行,不知独参汤原为诸补中方药之本也!辛幼安、唐子畏未许得与此旨。

日本近藤元粹《李太白诗醇》:奇想自天外来。圆活自在,可谓笔端有舌矣(“但见宵从”二句下)。严沧浪曰:缠绵不堕纤巧,当与《峨眉山月歌》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