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发白帝城
2023-12-09 来源:华龙网

早发白帝城

唐代 ·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二 注释:

①发:启程。

②朝:早晨。

白帝:白帝城。杨齐贤注“白帝城公孙述所筑。初公孙述至鱼复,有白龙出井中,自以承汉土运,故称白帝,改鱼复为白帝城。”王琦注“白帝城在夔州奉节县与巫山相近。所谓彩云正指巫山之云也。”前人曾认为这首诗是李白青年出蜀时所作。然而根据“千里江陵一日还”的诗意李白曾从江陵上三峡,因此这首诗应当是他返还时所作。辞:告别。彩云间:因白帝城在白帝山上,地势高耸,从山下江中仰望仿佛耸入云间。

③江陵:今湖北荆州市。从白帝城到江陵约一千二百里,其间包括七百里三峡。郦道元《三峡》“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障,隐天蔽日。自非亭午时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时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啭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还:归,返回。

④猿:猿猴。啼:鸣、叫。住:停息。

⑤万重山:层层叠叠的山,形容有许多。

三 译文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清晨,朝霞满天,我就要踏上归程。从江上往高处看,可以看见白帝城彩云缭绕,如在云间,景色绚丽!千里之遥的江陵,一天之间就已经到达。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凌老师师解:

清晨辞别了彩云蔟拥我的白帝城垣,

一日间就越过了险恶的千里峡谷险滩。

但听得两岸那些不断地啼叫的猴猿,

我顺风顺水的轻快的船早已越过了万重阻碍之山。

四 写作背景

在李白写这首诗的四年前(公元755年),爆发了震撼唐帝国的“安史之乱”。在这次战乱中,当时的皇帝唐玄宗被迫逃往四川。后来唐玄宗便把皇位传给了他的儿子李亨即后来的唐肃宗。不久唐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粼也起兵东下,想和唐肃宗争夺帝位。当时李白在庐山隐居避乱,对内情并不明白,出于报国的热情便加入了永王的幕府。公元758年永王遭到了镇压,李白也受到了牵连,在浔阳(今江西九江市)入狱,而且被判长期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一带)。次年西行至巫山时遇赦,他即从白帝城乘舟返回江陵。在途中写了这首诗来抒发诗人遇赦后无比欢快的心情。

五 杨子简评 :

此诗是李白诗作中流传最广的名篇之一。这首诗就是乾元二年(759年)春天他到达江陵时所作。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归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在诗中李白没有直接抒情,但是读了他对行程的描写,自然感受到他兴奋的情绪。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这是叙事中带景物描写。“朝辞”“千里”“一日还”,表达动作快,流畅。“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这是景物描写,动景。在一天发生的事件中,用自然景物的描写来烘托和渲染被赦免的轻快心情。前两句写人的活动,后两句写自然景物。“辞”“还”,是人的行为。“啼”“过”,这些都是外在景物的声音或动作。动词准确、生动、形象,传神。诗人完全将个人心情的表达,置于事件的描述和景物的描写上。叙事抒情、寓情于景,一切事情的叙述与景物的表达,皆为表达轻松愉悦的心情服务。自然、贴切,形象,水乳交融。而“彩云间”,既可以指白帝城高入云霄,也可以用亮丽的“彩云”一词,来表达诗人的高远的志向、明媚的心情和洁净的情操。“朝辞白帝彩云间”,也可以指纵向空间的辽阔。而“千里江陵一日还”,也是表达距离之远,横向空间的延展,拓展了诗的意境。

如果说前两句主要从时间、空间上记事的,那么后面两句,诗人则是从远处和近处两个着眼点,来写远景和近景。第三句写听到的猿啼,但因归心似箭,两岸景物再好,不想欣赏。但自然界的声音,如猿猴的啼声,声声入耳,没法避开,只能听取。但也不想细听,一句“啼不住”遮掩过去。重点是第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心情好,连游船也变得很轻了。“轻舟”瞬间越过“万重山”,极言速度之快,心情之好,一切的山水景物,都已经不在眼中了。这两句的描写视角,是移动的。远景是猿啼视觉,近景是轻舟流水,而我就在船上。自然之境,身边之物,物“我”浑然一体了。

整首诗行云流水,用词精准传神,情绪轻快飞扬。气蕴灵动流畅,余音袅袅,意境开阔,回味悠长,不愧为千古名篇。

六 他人鉴赏

此诗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长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飞的情况。首句写白帝城之高;二句写江陵路遥,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声烘托行舟飞进;四句写行舟轻如无物,点明水势如泻。全诗把诗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壮丽多姿、顺水行舟的流畅轻快融为一体,运用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又不假雕琢,随心所欲,自然天成。全诗锋棱挺拔,一泻直下,快船快意,令人神往。全诗四句全在一个“流”字,以体现诗人遇赦之后,从此海阔天空的爽快心情。明人杨慎赞曰:“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诗的第一、二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说早晨才辞别了五彩云霞映照中的白帝城,一天时间就回到了千里之遥的江陵。首句白帝城在地势高峻的山上,从江上回望白帝城,犹如在彩云之间。“彩云间”三字描写白帝城地势之高,为全篇描写下水船走得快这一动态蓄势。也是写早晨景色,显示出从晦冥转为光明的大好气象,而诗人便在这曙光初灿的时刻,怀着兴奋的心情匆匆告别白帝城。“间”字当作隔断之意,诗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种种恍如隔世。如果不写白帝城之高则无法体现出长江上下游之间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势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几句中写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暂、耳猿声目万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着落。这种朝发夕至的描写显示了长江一泻千里的气势,也流露出了诗人急切盼归的心情。

第二句“千里江陵一日还”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间之远与时间之短作悬殊对比。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个“还”字上。

“还”归来的意思。它不仅表现出诗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隐隐透露出遇赦的喜悦。江陵本非李白的家乡,而“还”字却亲切得如同回乡一样,生动传神值得读者细细玩味。

第三四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写行船中的见闻。不写写看到的两岸青山,而是写耳朵听到猿猴的啼叫来展示船行之迅速。只听两岸山间猿啼的声音连续不停,就在这啼过不停的猿声中,轻快的船已经从重重叠叠的高山峻岭中的江面驶过了。猿声指山峡猿啼的声音,古人说这种声音很“凄异”,大概也就是很特殊很感人的意思吧。李白的船行经三峡一带因为太快了,他几乎没有来得及领略这一带的景色。并不去本来猿声悲哀婉转,让人有凄凉的感觉,但此刻诗人并没有把猿的啼叫放在心上,反而借它来映衬出这时船已如离弦之箭,在此起彼伏的叫声中,小船已掠过了崇山峻岭。从他的心情来说他急于返回江陵和家人团聚,因而也无心欣赏风景,耳边只听得一声声猿啼,船就顺流而下到达江陵了。通过小船顺流直下穿越千山万岭奔向江陵的描写,也蕴含了诗人摆脱政治劫难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第三句的境界更为神妙。古时长江三峡“常有高猿长啸”。诗人说“啼不住”是因为他乘坐飞快的轻舟行驶在长江上,耳听两岸的猿啼声,又看见两旁的山影,猿啼声不止一处,山影也不止一处,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声和山影在耳目之间成为“浑然一片”。这就是李白在出峡时为猿声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这如脱弦之箭、顺流直下的船上,诗人感到十分畅快和兴奋。清代桂馥称赞“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札朴》

第四句“轻舟已过万重山”。为了形容船快,诗人除了用猿声山影来烘托,还给船的本身添上了一个“轻”字。直说船快,那便显得笨拙;而这个“轻”字,却别有一番意蕴。三峡水急滩险,诗人溯流而上时,不仅觉得船重,而且心情更为滞重,“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上三峡》)。如今顺流而下,行船轻如无物,船的快速读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万重山”一过,轻舟进入坦途,诗人历尽艰险、进入康庄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了。这最后两句,既是写景,又是比兴,既是个人心情的表达,又是人生经验的总结,因物兴感,精妙无伦。

这首诗写的是从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内的行程情况,主要突出轻快,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轻快。李白以58岁的年龄被流放夜郎,抛妻别子走向长途,忽然遇赦得以回家,心里自然十分高兴。对行船的轻快和沿江两岸不绝猿啼的描写,抒发了诗人遇赦归来的喜悦心情。诗句轻松明快豪迈奔放,语言质朴自然,真如清水芙蓉,舒卷自如地展示了诗人舒畅欢快的心情。

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看这首诗气势的豪爽、笔姿的骏利还不能完备地理解全诗。全诗洋溢的是诗人经过艰难岁月之后,突然迸发的一种激情,所以在雄峻和迅疾中又有豪情和欢悦。快船快意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余地。为了表达畅快的心情,诗人还特意用上平“删”韵的“间”、“还”、“山”来作韵脚,使全诗显得格外悠扬、轻快,回味悠长。前人对这首诗好评如潮,

这首诗的名句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有学者认为“两岸猿声啼不住”是隐喻李亨兄弟相残。

七 名家点评

《批点唐诗正声》:亦有作者,无此声调。此飘逸。

《增订评注唐诗正声》:郭云:“已过”二字,便见瞬息千里,点入猿声,妙,妙。

《升庵诗话》:盛弘之《荆州记》“巫峡江水之迅”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杜子美诗:“朝发白帝暮江陵,顷来目击信有征。”李太白“朝辞白帝彩云间……”虽同用盛弘之语,而优劣自别。今人谓李、杜不可以优劣论,此语亦太愦愦。白帝至江陵,春水盛时,行舟朝发夕至,云飞鸟逝,不是过也。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唐诗训解》:笔势迅如下峡。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周敬曰:脱洒流利,非实历此境说不出。焦竑曰:盛弘之谓白帝至江陵其远,春水盛时行舟,朝发暮至。太白述之为韵语,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唐风怀》:汉仪曰:境之所到,笔即追之,有声有情,腕疑神助,此真天才也。

《唐诗归》:谭云:忽然,写得出。

《唐诗归折衷》:吴敬大云:只为第二句下注脚耳,然有意境可想(末一句下)。

《唐诗摘钞》:一、二即“朝发白帝,暮宿江陵”语,运用得妙。以后二句证前二句,趣。

《增订唐诗摘钞》: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法。第三句妙在能缓,第四句妙在能疾。

《唐诗别裁》:写出瞬息千里,若有神助。入“猿声”一句,文势不伤于直。画家布景设色,每于此处用意。

《唐宋诗醇》: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

《网师园唐诗笺》:一片化机(首二句下)。烘托得妙(末二句下)。

《诗法易简录》:通首只写舟行之速,而峡江之险,已历历如绘,可想见其落笔之超。

《唐人万首绝句选评》:读者为之骇极,作者殊不经意,出之似不着一点气力。阮亭推为三唐压卷,信哉!

《札朴》:友人请说太白“朝辞白帝”诗,馥曰:但言舟行快绝耳,初无深意,而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飞越,若无此句,将不得为才人之作矣。晋王廙尝从南下,旦自寻阳,迅风飞帆,暮至都,廙倚舫楼长啸,神气俊逸,李诗即此种风概。

《岘佣说诗》:太白七绝,天才超逸,而神韵随之。如“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如此迅捷,则轻舟之过万山不待言矣。中间却用“两岸猿声啼不住”一句垫之,无此句,则直而无味;有此句,走处仍留、急语仍缓。可悟用笔之妙。

《诗式》:绝句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大抵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接之。有实接,有虚接,承接之间,开与合相关,反与正相依,顺与逆相应,一呼一吸。如此诗三句“啼不住”二字,与四句“已过”二字呼应,盖言晓猿啼犹未歇,而轻舟已过万山,状其迅速也。[品]俊迈。

《诗境浅说续编》:四渎之水,惟蜀江最为迅急,以万山紧束,地势复高,江水若建瓴而下,舟行者帆橹不施,疾于飞鸟。自来诗家,无专咏之者、惟太白此作,足以状之。诵其诗,若身在三峡舟中,峰峦城郭,皆掠舰飞驰,诗笔亦一气奔放,如轻舟直下;惟蜀道诗多咏猿啼,李诗亦言两岸猿声。今之蜀江,猿声绝少,闻猱玃皆在深山,不在江畔,盖今昔之不同也。

《唐人绝句精华》:此诗写江行迅速之状,如在目前。而“两岸猿声”句,虽小小景物,插写其中,大足为末句生色。正如太史公于叙事紧迫中,忽入一二闲笔,更令全篇生动有味。而施均父谓此诗“走处仍留,急语仍缓”,乃用笔之妙。

杨慎《升庵诗话》“惊风雨而泣鬼神矣。”

清代乾隆御定《唐宋诗醇》卷七“顺风扬帆瞬息千里,但道得眼前景色,便疑笔墨间亦有神助。三四设色托起,殊觉自在中流。”丁龙友评价“此是神来之调。”

吴昌琪《删订唐诗解》卷一三“插猿声一句,布景着色之。”

应时《李诗纬》卷四“等闲道出却使人揣摩不及。”

八 作者简介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自称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静宁西南)。隋末其先人流寓西域碎叶(唐时属安西都护府在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附近)。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少年即显露才华,吟诗作赋博学广览并好行侠。从25岁起离川,长期在各地漫游,对社会生活多所体验。公元742年天宝元年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动一时,颇为唐玄宗所赏识。但在政治上不受重视又遭权贵谗毁,仅一年余即离开长安。公元744年天宝三载在洛阳与杜甫结交。安史之乱爆发后,他怀着平乱的志愿于公元756年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因受永王争夺帝位失败牵累,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中途遇赦东还。晚年漂泊东南一带,卒于当涂(今属安徽)。其诗以抒情为主,表现出蔑视权贵的傲岸精神,对人民疾苦表示同情,又善于描绘自然景色,表达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诗风雄奇豪放、想像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善于从民间文艺和神话传说中吸取营养和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玮绚烂的色彩。李白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其诗歌达到盛唐诗歌艺术的巅峰。有“诗仙”之美誉,与杜甫并称“李杜”。存世诗文千余篇,有《李太白集》30卷。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既是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兼有游侠、刺客、隐士、道人、策士等人的气质。儒家、道家和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功成身退”是支配他一生的主导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