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歌送别
一丶原文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
烈火张天照云海,周瑜于此破曹公。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余迹。
一一书来报故人,我欲因之壮心魄。
二、注释
1.二龙:指争战之双方。此指曹操和孙权。雌雄:指输赢。
2.沧江:指长江,因古时长江较清澈,呈青苍色,故称。望:一作“弄”。
3.鲸鲵:大鱼名,比喻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左传·宣公十二年》“古者明王伐不敬。取其鲸鲵而封之,以为大戮。”杜预注:“鲸鲵,人鱼名,以喻不义之人吞食小国。”此指曹操与孙刘联军鏖兵的军队。
三、译文
犹如二龙争战以决雌雄,赤壁一战,曹操的楼船被一扫而空。
烈火熊熊硝烟冲天,照耀云海,周瑜在此地大破曹公。
君去长江观看青碧澄明的江水,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时争斗的遗迹。
请您一定要将实地的观感写信告诉我,使我看过信后大壮心胆与气魄。
四、写作背景
此诗大约是公元734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二年)李白旅游江夏(今湖北武汉)时所作。公元727年(开元十五年),李白客游云梦,故相许圉师“妻以孙女”,他此后以安陆(今属湖北)为中心,在湖北一带“蹉跎十年”,曾因结识荆州长史韩朝宗而作散文《与韩荆州书》。
五、赏析
此诗把歌咏赤壁和送别友人这两个内容艺术地统一起来,并突出前者。诗人花费了大量笔墨来展现赤壁大战的宏阔景象。这样,既造成一种雄壮的气势,通过怀古来抒发满腔豪情,又与行人的目的地关合起来,巧妙地引出“君去”四句,可谓匠心独运。
全诗八句,前四句讲的是赤壁之战的事迹,后四句则是送别时的有感而发,形式上组成两个相对独立的段落。使人惊异的是,李白在前半短短四句中,就成功地完成了咏史的任务。
此诗有如下艺术特色:
一 用典、渲染
“二龙争战决雌雄,赤壁楼船扫地空。”起句破空而来,化用《周易》里“龙战于野”的典故,上句“二龙争战”是魏吴相持的象征。将曹操与孙权集军于长江两岸,准备一决雌雄的历史事实囊括净尽。次句以突如其来之笔,点出决战地点,形象地展现了魏军战船被吴军全部焚毁的情况,从而引出下句的“火”来。“烈火张天照云海”,这是楼船焚烧时的景象。一个“张”字,见出火势之大,范围之广。烈焰升腾、漫天铺展,茫茫云海,亦被映红,读来惊心动魄,是对古战场上赤焰烧天,煮水蒸云,一片火海的景象的真实写照。“张”“照”二字,极大地渲染了吴军的攻势。“赤壁楼船扫地空”是惨败结局。诗人把因果关系颠倒处理,既起到了先声夺人的作用,也显示了诗人对稳操胜券者的辉煌战果的深情赞许。
二 比喻 联想
“君去沧江望澄碧,鲸鲵唐突留遗迹”将送别和怀古揉合在一起。“鲸鲵”,是由《左传》上的典故引起的联想。“鲸鲵”是“大鱼名”,以喻那“吞食小国”的“不义之人”。“唐突”义同触犯。“鲸鲵唐突留馀迹”,喻指曹操倚仗权势,想吞食东吴。表明这是一场恶战,又是一场水战;既是恶战、水战,则江底留存遗物必多;既有遗物留存,“君”去赤壁,正可透过清澄碧绿的江水一看究竟,才不虚此行。诗人借“望澄碧”和“留遗迹”之间的因果关系,回环往复,曲折递进,使得诗境妙趣横生。晚于李白的杜牧在其《赤壁》诗中写道:“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可能受到李白诗意的启发。
三 咏史抒怀,托物言志
最后两句,嘱咐友人将“望澄碧”发现的“馀迹”来信一一说明,其目的是“我欲因之壮心魄”,显见诗人对那场已布满历史烟云的激战无限神往,想借此来开拓心胸,增添浩气。另一方面,无疑又蕴含着这样一层深意:现实生活太平庸了,也太黯淡了,远远满足不了诗人建功立业、永远追求的心理需要。
李白早年就有“大定”“寰区”(《代寿山答孟少府移文书》)的政治抱负,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他壮年时代济世救民的思想感情。此诗把咏史与送别结合起来并特别突出前者,咏史抒怀,托物言志,志向高远。
四 不拘一格,境界壮阔
此诗韵脚“平仄相半”,在形式上与王勃《滕王阁诗》一类“初唐短歌”相似。但避用律体,变婉丽和平之调为慷慨雄壮之声,这又是与王勃异趣的.全诗笔酣墨饱,气势奔腾,配合着形象的画面和豪迈的情怀,益发显得境界壮阔,气象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