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葛篇
一 原文
黄葛篇⑴
黄葛生洛溪⑵,黄花自绵幂⑶。
青烟万条长,缭绕几百尺⑷。
闺人费素手⑸,采缉作絺綌⑹。
缝为绝国衣⑺,远寄日南客⑻。
苍梧大火落⑼,暑服莫轻掷。
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⑽。
二 注释
⑴黄葛篇:《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二前溪歌七》:黄葛生烂漫,谁能断葛根。李白此诗题应本于此。《乐府诗集》卷九十列此诗于《新乐府辞·乐府杂题》。郭茂倩云:“新乐府者,皆唐世之新歌也。以其辞实乐府,而未尝被于声,故曰新乐府也。”黄葛:即葛草,多年生蔓草植物。茎纤维可制织物,仍名为“葛”。王琦云:“谓之黄葛者,是取其既成纬络之色而名之,以别于蔓草中白葛、紫葛、赤葛诸名,不致相混耳。”
⑵洛溪:古乐府《前溪歌》:“黄葛结蒙笼,生在洛溪边。”
⑶“黄花”句:言黄色的葛花开放得很稠密。绵幂:密而互相掩盖之意。李白《南轩松》诗:“南轩有孤松,柯叶自绵幂。”王琦注:“绵幂,枝叶稠密而相覆之意。”
⑷缭绕:此处意为缠绕。唐元稹《送崔侍御之岭南二十韵》:“蛛悬丝缭绕,鹊报语詀諵。”
⑸素手:洁白的手。多形容女子之手。《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
⑹“采缉”句:谓采取葛纤维搓成葛线,织成各种葛织品。缉,收集。絺(chī),细葛布。綌(xì),粗葛布。絺綌,这里概指葛布。
⑺绝国:是空绝国中之意,也即指其衣精制美妙,别的衣服皆不可及。
⑻日南:郡名,秦象郡,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更名为日南郡,以其地在日之南。唐属岭南道。即骏州,在今越南义安省荣市。
⑼“苍梧”句:谓南方气候极热之时。苍梧,郡名,即梧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置。治所在广信,今广西梧州。大火,星名,即心宿。《诗经·国风·豳风·七月》:“七月流火。”郑笺:“大火者,寒暑之候也。火星中而寒暑退。”大火落,时令已入秋矣。
⑽妾:古代女子自称。
三 译文
洛溪边生满了黄葛,黄色的葛花开得绵绵密密。长长的蔓条蒙着清晨的烟雾,足足有几百尺长。闺中的少妇,以其纤纤之素手,采来葛藤,制成丝锦,织成葛布,为远在绝国的征夫缝制暑衣,远寄给在日南守边的丈夫。等到征衣寄到后,恐怕苍梧地区傍晚的火星西落,时已至秋了。虽然时节已过、但是此暑衣且莫轻掷,因为它是为妻亲手所制,上面寄有妾的一片真情和爱意啊。
四 背景
此诗为李白自创乐府新辞,是唐代闺中女子思念丈夫之情。其具体作年不详,王琦和黄锡珪的《李太白年谱》、詹鍈的《李白诗文系年》、安旗和薛天纬的《李白年谱》以及裴斐的《李白年谱简编》均不提此诗。
五 赏析
李白创作了许多飘逸豪放的诗篇,但也写了不少清新婉转的生活、爱情小诗,这是其中之一。写女子采葛织布,制成葛衣,远寄在绝国日南的丈夫,让其服而御热,表达妻子对丈夫的深厚感情。
全诗分三段。全诗共十二句,每四句一层,共三层。
“黄葛生洛溪,黄花自绵幂。青烟万长条,缭绕几百尺。”此层写葛藤之美。黄葛生于洛溪,抽条开花,葛条缭绕蔓长,远望绵幂如青烟。化用古乐府《前溪歌》“黄葛结蒙笼,生在洛溪边”的诗意。黄葛是葛衣之材,写景是为写下面的葛衣。“万长条”“几百尺”,以夸张手法来写黄葛。也是以葛条的绵长缠绕,暗喻闺妇思夫的缠绵缱绻,这是一段“兴”的文字,写物是为了下面写人做铺垫。
“闺人费素手,采缉作絺綌。缝为绝国衣,远寄日南客。”这是第二层,写女子织布制衣,远寄丈夫。绝国,是空绝国中之意,也即指其衣精制美妙,别的衣服皆不可及。“费”、“采”、“缝”、 “寄”,通过一连串的叙事,写闺人不辞辛劳,采缉黄葛,制为佳衣,远寄他乡的丈夫。表现了女子缝衣寄衣的费心和劳苦,表达深切的关怀、思念与相爱之情。作者以“素手”表现闺人姿质之美,以“日南”极言相距之远,以“绝国”极言衣服之精美,皆意在表现闺人之情重。
“苍梧大火落,暑服莫轻掷。此物虽过时,是妾手中迹。”这是最后一层。“苍梧大火落”,是说在苍梧之地已时至初秋七月。写光阴荏苒,夏去秋来,闺人恐团扇见捐,暑服遭掷,不禁再次叮嘱丈夫,莫以时过境迁而厌旧喜新,要常怀此衣,尊重此情,见物思人。诗至此,意思翻进一层,更深刻地表现了闺人诚朴而真挚的感情。
上述三层意思,前四句重在起兴,是有关黄葛的景物描写。寄情于景,以引起下面所吟咏之人。中四句为叙事,实写,含万千深情于忙碌的缝衣中。后四句为可以说是缝衣人的心里活动描写,虚写,寓深情于无限的期盼与叮嘱中。整首诗情辞婉转流美,深得南朝乐府民歌之风味。
六 名家点评
《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萧士赟注:太白此诗,忠厚之意发于情性,风雅之作也。今世蚍蜉辈作诗评,乃谓太白诗全无关于人伦风教。吁,是亦未之思耳!
《李杜诗通》:清商吴曲《前溪歌》:“黄葛结蒙笼,生在洛溪边。”白取“黄葛”命篇以此。本曲以葛花逐流不还,喻欢情不终。此言织葛寄远,欲其无轻掷,似另出一意而实合。
《唐宋诗醇》:情至语,何可多得!
《王闿运手批唐诗选》:温柔(“苍梧”四句下)。
《李太白诗醇》:严云:得《二巨篇》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