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华观
一 原文
厄磴层层上太华,白云深处有人家。
道童对月闲吹笛,仙子乘云远驾车。
恠石堆山如坐虎,老藤缠树似腾蛇。
曾闻玉井金河在,会见蓬莱十丈花。
二 注释:
1.太华:山名。 即西岳华山 ,在陕西省华阴县南,因其西有少华山。
2.道童:指少年修道的童子。
3.恠石:一种石头。
4.玉井:在华山西峰下镇岳宫院内。
5.蓬莱:是山东省县级市,由烟台市代管。
三 译文
经过险要的有乱石的阶梯上了太华山,在白云的深处住着人家。
道童对着月亮吹着笛子,高雅脱俗的人像乘云驾雾般的驾车远去。
怪石堆在一起像一只老虎坐着,老藤缠着树枝像盘着的蛇一样。
曾经听说玉井金河都还在,在蓬莱相会能够溅起十丈高的水花。
四 今平水韵中入声字
笛 十
五 创作背景
好仙游的李白不仅与隐居于太华山中的雍尊师有来往,与太华观中修炼的道士也常有来往,《太华观》就是写访拜太华观道士的见闻,展现了古朴清幽的山中景色,描写了深山月下,笛声悠扬,仙子乘云的神仙境界,暗示观主外出云游,访仙未遇。
此诗在《龙安府志》、《彰明县志》、《江油县志》(光绪版)都收录了。《龙安府志·人物志》载:“唐,毛真人,在太华山修炼,道成仙去,今太华观乃其遗迹。”大匡山与太华山乃同一山脉,紧紧相依,从大匡山大明寺逶迤西北上,走十余里即到太华观。
六 赏析:
《太华观》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诗词。这首七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应属李白的早期诗作。
本诗先写远观太华道之景,石磴盘曲而上,烟笼雾锁之处,即是太华观所在,以显示观高远不凡。
次写近景,观主远游 ,道童闲来月下吹笛,清幽旷远之中,动人心旌,也表现出道家生活的逍遥自得。
寺观四周乱石如虎蹲踞,怪藤缠树如蛇飞动,描写生动而又给太华观增添了神异的色彩。最后引用传说,含蓄地点明了太华观同蓬莱仙山一样是道家的灵山胜境。
大匡山与太华山乃同一山脉,紧紧相依,从大匡山大明寺逶迤西北上,走十余里即到太华观。好仙游的李白不仅与隐居于太华山中的雍尊师有来往,与太华观中修炼的道士也常有来往,《太华观》就是写访拜太华观道士的见闻,展示了古朴清幽的山中景色,描写了深山月下,笛声悠扬,仙子乘云的神仙境界。
关于诗仙李白的家世和身世,唐代当时就讳莫如深,特别是对其祖父、曾祖父,史料无一记载。李白自己很少谈及家世,偶有所及,也往往只提远祖,讳言近亲,闪烁其辞,故布疑阵。尽管如此,还是有人从历史的尘幕中看出了蛛丝马迹。最早提到此事的是唐梓州刺史于邵,他最早在李白故里立碑纪念,明末曹学全《蜀中名胜记》载有碑文内容:“白本宗室子,其先避地客蜀,居蜀之彰明,太白生焉”。接着提到此事的乃宋人杜田。
李白的研究者们主要引据的是李阳冰《草堂集序》和范传正《唐左拾遗翰林学士李公新墓碑并序》。李阳冰《草堂集序》作于李白同时,其中的身世内容当出自李白口授,范传正作《序》时有李白孙女陪范主持其祖父迁墓之事。照理说,以两序时间之早和与当事人关系之近,它们都该是真实可信的。但由于李白狂放的性格给人造成的错觉,以为他攀龙附凤自高身价,更因为他至死也不肯公开身世的真象,导致两序所述内容历来不为人所重视,不仅不为人所深信,反为人多所诘难、置之存疑。
朱秋德在他的文章中说:“李白作为沦落民间的宗室之子的人生悲剧是命定的,是谁也无法解救的。祖先的血脉周流其身使他渴望有所作为,但祖先蒙受的罪孽又使他不敢有所作为;建功立业而又害怕暴露身世使他的精神和行为在庙堂之高和江湖之远间首鼠两端。他的一生就是在这种矛盾中,在祖先留下的物质财富和精神枷锁中度过的。他是戴着镣铐跳舞的人,而这镣铐世人看不见,只有他自己知道。”
《太华观》与《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寻雍尊师隐居》都是李白十七、八岁隐居大匡山,寻仙访道的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