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2023-12-10 来源:华龙网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一 原文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二 注释

⑴菩萨蛮,唐教坊曲名。又名《菩萨篁》、《重叠金》、《花间意》、《梅花句》等。《杜阳杂编》说:”大中初,女蛮国入贡,危髻金冠,璎珞被体,号为菩萨蛮,当时倡优遂制《菩萨蛮曲》,文士亦往往声其 词。”后来,《菩萨蛮》便成了词人用以填词的词牌。但据《教坊记》 载开元年间已有此曲名。到底孰是,今不可考。

⑵平林:平原上的林木。《小雅·车舝》:”依彼平林,有集维鷮。” 毛 传:”平林,林木之在平地者也。”漠漠:迷蒙貌。烟如织:暮烟浓密。

⑶伤心:极甚之辞。愁苦、欢快均可言伤心。此处极言暮山之青。

⑷暝色:夜色。

⑸玉阶:玉砌的台阶。这里泛指华美洁净的台阶。

⑹伫(zhù)立:长时间地站着等候。谢眺《秋夜》诗:”夜夜空伫立。”⑺归:一作”回”。

⑻长亭更短亭:古代设在路边供行人休歇的亭舍。庾信《哀江南赋》云:”十里五里,长亭短亭。”说明当时每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亭,《释名》卷五:亭,停也,人所停集也。”更”一作”连”。

三 注释

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远处舒展的树林之上暮烟笼罩一片迷蒙,秋天翠绿苍碧的山色深到极致。夜色弥漫进高高的闺楼,有人正在楼上独自忧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她在玉梯上徒劳无益地久久凝眸站立。那回巢的鸟儿,在归心催促下急急飞翔。哪里是你返回的路程?只看到道路上的一个个长亭接连短亭。

四 背景

此词作品背景已经不详。据宋僧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说:“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

五 赏析

(一)内容简析

作者首先从远景写起。“平林漠漠烟如织”,是写游子眼中之景物。“平林”,不是“平地的树林”,而是山丘上的树林。林木依山而生,高低错落,本不会“平”,而着一“平”字,不仅准确地写出了游子自高楼下视所见之远景,意境阔大而高远。“漠漠”,表明是树木萧条的时节。树色不再翠绿,落叶飘零,枝干孤立地伸于蓝天,没有了多少生机。“平林漠漠”,写出了远远的树林在暮色之中迷蒙,不甚分明。“如织”二字,暮霭烟岚四起,烟雾密度之大,衬托游人离愁之浓。“烟如织”,气象阔大沉雄,并且定下了一个凄凉的感伤基调。

“寒山一带伤心碧”。“寒”,山寒,没有了生气葱笼的翠色欲滴,在生命的时序中走向了衰老,走向了凋零,没有了炫丽。山犹如此,人何以堪。“碧”字前用了“伤心”二字,语义双关,一是极言寒山之碧,一是说寒山似乎因伤心而碧透。一“寒”一“碧”,鲜明地表达了这个季节给人的主观心理的感受。秋天,本是文人墨客伤感的季节,又加上寒山日暮,烟锁雾封,所以游子的思归之情已达极致。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愁”字的逼出,自是水到渠成。“暝色”,即暮色。暝色本不会动,而曰“入高楼”,不仅十分形象地写出了夜色渐近的过程,而且似乎暗示随着夜幕的降临愁意也闯入了游子的心头。古人多以登楼来抒发自己的愁情。如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表达了自己无尽的悲苦之情。作者在“暝色”即黄昏,落日洒余晖时登上高楼。在暮色苍茫之中,他凭着栏杆,久久地望着远方,眉宇间藏着忧郁。“愁”字不仅描写了主人公的心理,也引领下文,吸引读者想了解作者愁之由来。

以上是上片,主要是写景,但景中有情。先写自然之景,后写人工建筑,最后写楼中之人,由远及近,极有次第。下片立足于主观的感受上。如果说上片的“愁”字还只是处于一种泛泛的心理感受状态,那么,现在那种朦胧泛泛的意识逐渐明朗化了。它是由宿鸟急归导发的。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空”字,是上片所勾画的景物感染下的必然结果,传达出有一种无奈的痛楚。作者用急飞的宿鸟与久立之人形成强烈的对照,在这彻骨寒心的孤苦中,鸟还不知人情苦,从远方“归飞急”。此词写到用玉石砌的台阶,可以想见这是一个怎样雕梁画栋的楼台亭榭,感受到玉阶之上的人“空伫立”的清冷、孤寂。“功成拂衣去,归入武陵源”,何人能明了他一腔报国情?在暮霭沉沉之中,主人公久久地站立在石阶前,感到的只是一片空茫“玉阶空伫立”。因此,作者无法抑制自己的情感,而是像黄河之水决堤地一问“何处是归程?”主人公此刻也急于寻求自己的归宿,来挣脱无限的愁绪。

文章最后作者用“长亭连短亭”。长亭:古路旁亭舍,常用作饯别处。《白孔六帖》卷九有“十里一长亭,五里一短亭”。《一切经音义经》有“汉家因秦十里一亭。亭,留也。”长亭,古人送别之地,多与柳、杨、月等形成离人愁思的象征。只不过是“长亭连短亭”,并没有一个实在的答案。有的仍然是连绵不断的落拓、惆怅和空寞。在那十里五里、长亭短亭之间。征途上无数长亭短亭,不但说明归程遥远,同时也说明归期无望,以与过片“空伫立”之“空”字相应。如此日日空候,思妇的离愁也就永无穷尽了。

四 背景

此词作品背景已经不详。据宋僧文莹《湘山野录》卷上说:“此词不知何人写在鼎州沧水驿楼,复不知何人所撰。魏道辅泰见而爱之。后至长沙,得古集于子宣(曾布)内翰家,乃知李白所作。”

五 赏析

(二)艺术特色

这首词通过描写平林、寒山的深秋景色,和想象家人盼归的形象,抒发了游子思妇的两地相思之情。层次清晰,跌宕有序。移情于景,情景相生。既有鲜明的形象描写,又有细致的心理刻画。句子简约而不晦涩,文字质朴而不平板,可为唐代文人词中上乘之作。

有以下艺术特色:

1.结构紧凑 烘托渲染

全文结构紧凑,前文借景点明季节特点,用一个“愁”引出下文,再来“归程”回应前文,首尾圆合。不论是写景还是抒情,字字饱含了作者的感情,把悲伤惆怅之情渲染到了极致,我们也不能不为之潸然泪下。法国诗人缪塞说:“最美丽的诗歌也是最绝望的诗歌”,诚然也。

上下两片采用了不同的手法。上片偏于客观景物的渲染,下片着重主观心理的描绘。在景物的渲染中却带有浓厚的主观色彩,主观心理的描绘又糅合在客观景物之中。情与景、主观与客观,融成一片。

2.意象丰富 寓情于景

韩元吉《念奴娇》词云:“尊前谁唱新词,平林真有恨,寒烟如织”,词一开始便意象丰富,情景相生。

在短短的一首词中,掇取了密集的景物:平林、烟霭、寒山、暝色、高楼、宿鸟、长亭、短亭,借此移情、寓情、传情,手法极为娴熟,展现了丰富而复杂的内心世界活动,反映了词人在客观现实中找不到人生归宿的无限落拓惆怅的愁绪。。

3.双关对照 设问加情

“寒山一带伤心碧”,也说景物,也说心情。“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一方面,南宿鸟急归反衬出人的落拓无依;另一方面,宿鸟急归无疑地使抒情主人公的内心骚动更加剧烈。一这一意象的摄入,反衬对比,更加大了作者悲哀。设问“何处是归程?”,加重惆怅。

4.以景结情 意境阔大

“长亭更短亭”,结句不怨行人忘返,却愁道路几千,归程迢递,不露哀怨,语甚酝藉亭长亭短,望不见,山山水水,满腔愁绪融苍穹,任辽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