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一 原文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⑴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⑵。
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⑶。
秋波落泗水⑷,海色明徂徕⑸。
飞蓬各自远⑹,且尽手中杯。
二 注释
⑴石门:山名,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北。山不甚高大,石峡对峙如门,故名。杜二甫:即诗人杜甫,因排行第二,故称他为杜二甫。
⑵池台:池苑楼台。
⑶金樽开:指开樽饮酒。
⑷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东部,源出山东泗水县陪尾山,向西流经流经曲阜、兖州,由济宁入运河。
⑸徂(cú)徕(lái):山名。徂徕山在今山东泰安市东南。
⑹飞蓬:一种植物,茎高尺余,叶如柳,花如球,常随风飞扬旋转,故名飞蓬,又称转蓬。
三 今平声中入声:别,石。
"秋波落泗水与"与"海色明徂徕",工对。
韵部:十灰部:台,开,徕,杯。
四 译文
离痛饮后大醉而别还有几日,我们登临遍附近的山池楼台。
什么时候在石门山前的路上,重新有我们在那里畅饮开怀?
漾漾的秋波摇荡在眼前泗水,熠熠的海色映亮了远山徂徕。
我们就如飞蓬一样各自飘远,且来个淋漓痛快饮尽手中杯!
五 背景
此诗写于唐玄宗天宝四载(745年)秋天。李白于天宝三载(744年)被“赐金还山”,离开了长安,到梁宋(今河南开封、商丘)游历,其时杜甫也因料理祖母丧事奔走于郑州、梁园(今开封)之间。两人一见如故,来往密切。不久就暂时分手。次年春,两人又在鲁郡(今山东兖州)重逢,同游齐鲁。深秋,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再游江东,两人在鲁郡东石门分手。临行时李白写了这首送别诗。题中的“二”,是杜甫的排行
六 赏析
整体赏析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在山东送别杜甫时创作的一首五律。
“醉别复几日”,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登临遍池台”,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几乎都登临游览遍了。这是叙事。李白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石门,山名,在山东曲阜东北,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峦,山有寺院,泉水潺潺。“重有金樽开”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
李杜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他们是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这里形容词“明”用如动词,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和王安石的诗句“两山排闼送青来”(《书湖阴先生壁》)所采用的拟人化手法相似,这就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明”字是这句诗的“诗眼”,写得传神而生动。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语言不易表达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
这首诗有如下艺术特色:
一 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这首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二 语言古朴,叙事,写景,抒情多种表达方式融汇贯通。
全诗把叙事、绘景、抒情三者融为一体,过渡自然,相得益彰。"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在叙事中抒情,情深意浓。"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以回忆与设问形式,说一起喝酒,就是写期待重逢。"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这是将深情融在隽美秀丽,明媚动人的山水形象之中,自然美与人情美——真挚的友情,互相衬托。纯洁无邪、胸怀坦荡的友谊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交相辉映。景中寓情,情随景现,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
三 语言古朴真挚,以饮酒作结,饮尽意无穷。
全诗语言古朴真淳,直抒胸臆,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以事作结,充满了深情厚谊与诗情画意,含无穷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醉别复几日”,没有几天便要离别了,那就痛快地一醉而别吧!两位大诗人在即将分手的日子里舍不得离开。“登临遍池台”,鲁郡一带的名胜古迹,亭台楼阁几乎都登临游览遍了。这是叙事。李白多么盼望这次分别后还能再次重会,同游痛饮:“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石门,山名,在山东曲阜东北,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山峦,山有寺院,泉水潺潺,李杜经常在这幽雅隐逸的胜地游览。这两句诗也就是杜甫所说的“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的意思。“重有金樽开”这一“重”字,热烈地表达了李白希望重逢欢叙的迫切心情;又说明他们生活中有共同的乐趣,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读来令人感到亲切。
李杜同嗜酒,同爱游山玩水。他们是在秋高气爽、风景迷人的情景中分别的:“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这里形容词“明”用如动词,赋予静态的自然色彩以运动感。不说徂徕山色本身如何青绿,而说苍绿色彩主动有意地映照徂徕山。这就把山色写活,显得生气勃勃而富有气势。“明”字是这句诗的“诗眼”,写得传神而生动。在这山清水秀、风景如画的背景中,两个知心朋友在难舍难分,依依惜别:“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好友离别,仿佛转蓬随风飞舞,各自飘零远逝,令人难过。语言不易表达情怀,言有尽而意无穷,那么,就倾尽手中杯,以酒抒怀,来一个醉别吧!感情是多么豪迈而爽朗。结句干脆有力,李白对杜甫的深厚友情,不言而喻而又倾吐无遗。
这首诗有如下艺术特色:
一 首尾呼应,一气呵成
这首诗以“醉别”开始,干杯结束,首尾呼应,一气呵成,充满豪放不羁和乐观开朗的感情,给人以鼓舞和希望而毫无缠绵哀伤的情调。
二 语言古朴,叙事,写景,抒情多种表达方式融汇贯通。
全诗把叙事、绘景、抒情三者融为一体,过渡自然,相得益彰。"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在叙事中抒情,情深意浓。"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以回忆与设问形式,说一起喝酒,就是写期待重逢。"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这是将深情融在隽美秀丽,明媚动人的山水形象之中,自然美与人情美——真挚的友情,互相衬托。纯洁无邪、胸怀坦荡的友谊和清澄的泗水秋波、明净的徂徕山色交相辉映。景中寓情,情随景现,给人以深刻的美感享受。
三 语言古朴真挚,以饮酒作结,饮尽意无穷。
全诗语言古朴真淳,直抒胸臆,以情动人,以美感人,以事作结,充满了深情厚谊与诗情画意,含无穷意,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七 名家点评
1《分类补注李太白诗》:萧士赟注:杜工部尝有诗赠太白曰:“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今观此篇,岂一时酬答之诗邪?
2《李杜诗选》:梅禹金曰:不必言涕,黯然消魂。
3《唐诗广选》:蒋仲舒曰:爽语易而有致。
4《南濠诗话》:李太白、杜子美微时为布衣交,并称于天下后世。今考之杜集,其怀赠太白者多至四十余篇,时太白诗之及杜者,不过沙丘城之寄、鲁郡石门之送,及“饭颗”之嘲一绝而已。盖太白以帝室之胄,负天仙之才,日试万言,倚马可待,而杜老不免刻苦作诗,宜其为太白所诮。
5《唐宋诗醇》:无限低徊,有说不尽处,可谓情深于辞。
6《石园诗话》:少陵于太白,或赠或怀,诗凡九见。太白于少陵,惟《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沙丘城下寄杜甫》二作,而皆情溢言外……试玩二公诗及“醉眠秋共被,携于日同行”句,可知其交情也。
7《李太白诗醇》:严云:出语轻省,写情稠至。又云:五、六取境清旷,非胸怀如此者,对此亦堕茫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