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风 其十九
2023-12-10 来源:华龙网

古风 其十九

一 原文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二 注释

1 莲花山: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

2 西上:一作“西岳”。

3 明星:传说中的华山仙女。

4 虚步:凌空而行。蹑:行走。太清:天空。

5 霓裳:用云霓做的衣裙。

6 曳广带:衣裙上拖着宽阔的飘带。

7 云台:云台峰,是华山东北部的高峰,四面陡绝,景色秀丽。

8 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

9 紫冥:高空。

10 洛阳川:泛指中原一带。走:奔跑。

11 豺狼:比喻安史叛军。

12 冠缨:穿戴上官吏的衣帽。

三 译文

西岳华山莲花峰上,远远地看见华山仙女。

素手握着皎洁芙蓉,太空之中凌空而行。

身穿云霓做的衣裙,拖着宽阔的飘带,轻盈飘拂地升天而行。

她邀请我登上彩云高台,拜见那仙人卫叔卿。

恍惚之间与仙人同去,驾着鸿雁飞入高空。

俯视中原一带,到处都是安禄山叛军。

鲜血淋漓涂满了野草,吃人的豺狼都封爵簪缨。

四 写作背景

《古风·西上莲花山》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用游仙体写的一首五古。这首诗一般都认为写于天宝十五载(756),时洛阳已陷于安史叛军之手,而长安尚未陷落。

诗中虚构了一个虚无缥缈的仙境,以此反衬中原地带叛军横行,人民遭难的残酷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安史叛乱的谴责。

萧士赟注认为“此诗似乎记实之作,岂禄山入洛阳之时,太白适在云台观乎?"

郁贤浩《选集》云:“疑安史乱起时,李白正在梁苑(今河南商丘)至洛阳一带,目睹洛阳沦陷,乃西奔入函谷关,上华山。此诗为天宝十五载春初在华山作。"

朱谏注认为此时李白在庐山隐居。总之此诗写法奇特,前十句虚拟游仙之事,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前后形成鲜明对比。于此亦可见李白诗天马行空的想象。

五 赏析

李白《古风五十九首》并非一时一地之作,且取材广泛,内容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是表现李白社会思想、政治态度和人生感慨的重要作品,具有很好的认知意义和审美价值。这首用游仙体的方式写的古诗,就比较典型地反映了他身在山林而心系国家和耽于游仙而又不能忘怀现实的思想矛盾,表现了他强烈的忧患意识和鲜明的政治态度。

全诗明显地分为两部分:前十句为第一部分,写游仙;后四句为第二部分,写现实。

这首诗在语言上纯用白描,不雕琢,不藻饰,甚至连诗人最为精善的夸张手法也不用,就如他的某些乐府体诗一样,充分体现出诗人于自然中见真纯的语言特色。

在艺术上,这首诗的最大特点,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完美结合。诗的前半部分描绘游仙境界的美妙,皆在表现诗人的理想和愿望,用的是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诗的后半部分描绘现实社会中的灾难,旨在表现诗人的忧国和爱民,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方法。但诗歌前后两部分的结合,既不是靠“焊接”,也不是靠“捏合”,而是用诗人的思想感情把它们统摄起来。再加上后半部分所写现实中的景象是进入仙境后的诗人“俯视洛阳川”时所看到的景象,这就十分自然地把前后两种境界和谐而完美地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

至于这首诗的风格,由于诗歌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所决定,前后两部分形成了由飘逸到沉郁的鲜明反差。

开首两句先分别交代游仙之地和所置之仙。游仙地点是西岳华山的莲花峰。莲花峰是华山三大主峰之一,又称西峰,以峰顶有宫,宫前有巨石状如莲花,故称。莲华峰壁立千仞,登其巅,茫茫秦川尽收眼底,渭、洛二水如银蛇玉带,盘曲其间。所遇之仙,是明星仙子。这两句虽系赋起,不过直叙游仙之地和所遇之仙,但由于指谓华山仙女的“明星”二字会使人联想到天上的明星,因而展示出了这样一种奇异瑰丽的神话世界:莲峰高耸,明星莹莹,以服食玉浆而升天的那位明星仙子正绰约多姿地出没其间呢。

第一部分中间四句紧承第二句,具体地描写了明星仙子的美好形象。这是用明星仙子的肌肤之美来概括她的全人之美。而“手把芙蓉”即手持莲花这个情事细节,不仅写出了她的举止情貌之美,而且还很切合她华山仙子的身份。这一句所写犹如一个特写镜头,其容其貌其神其情状,都宛然如见。“虚步蹑太清”,写她的轻盈步履。太清,道家语,指高空。这一句虽写明星仙子步履轻盈,却正见其体态轻盈;而唯其体态轻盈,才得以凌空而行。这样,就为下文写她“飘拂升天行”埋下伏笔,做好铺垫。“霓裳曳广带”,写她衣着娴雅洒脱。霓裳,云霓做成的衣裳。这里特指仙家所着服装。这一句虽写其衣着洒脱不俗,却又正见其风度的雍容娴雅。而透过其雍容娴雅的风度,又可进而窥见其超脱尘俗的精神风貌。“飘拂升天行”,收束以上三句,进而写出她迎风飘拂、飞升天际的超然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