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别
2023-12-11 来源:华龙网

送别

一、原文

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

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

二、注释

1.斗:计容积的量器,十升为斗,十斗为斛。这里形容饮酒之多。

2.渭城:即秦都咸阳故城,唐代从长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

3.垆头:酒坊,酒家。

4.醑:xǔ美酒。

三、译文

渭城边上我们纵酒言别,在酒坊里长醉而不能入眠。满树的梨花就像积雪那样洁白,千万条的杨树叶恰似那缕缕青烟。惜别间我们饮尽了壶中的美酒。临分别时,送上策马的长鞭。盼望着你到达颍上,那时候新月也应该变圆了。

四、写作背景

本诗一说作者为唐朝诗人岑参。

五、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溶情于酒,又寄情于景。雪、杨叶、马鞭、壶醑和新月,这些都是送别的意象。雪花是寒冷的冬天才有,梨花是温暖的春天才有。作者用雪来比喻梨花,希望自己的浓浓深情能像春天的梨花一样。作者对朋友的依依不舍惜别之情,体现在对友人豪迈豁达的祝愿中。

首联“斗酒渭城边,垆头醉不眠”,描写的是送别的地点以及送别酒宴的热闹场景。诗人以被送行人的目的地起兴,宕开一笔,铺陈叙述。李白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喝得是酩酊大醉,这是对朋友的不舍,也是其个性的写照。

酒是李白诗文的一大母题,诗人感情或是因酒而生或是借酒浇愁,酒早已成为了李白诗的象征。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又或是“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甚至有直接以酒肆之名为诗题的《金陵酒肆留别》:“白门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唤客尝。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请君问取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酒的意象在李白诗中大量出现。

颔联“梨花千树雪,杨叶万条烟”。此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梨花喻雪,烟喻杨叶。在古代诗文中多有出现,同样出名的还有岑参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颔联对仗工整,"梨花"对"杨叶","千树"对"万条","雪"对"烟",使诗文具有形式、音韵之美。而“梨花”、 “杨叶”的意象又具有唐诗典型的形象美的特点,给人以无尽的想象。千树梨花竞相开放,柳叶新芽迎风摇曳。然而这美好的春景中却蕴藏着对友人即将远行的不舍之情,“以乐景衬哀情”,美好的春日风光却无人陪伴自己欣赏。

此外“杨叶”即柳叶,“柳” “留”谐音。古人折柳相送的传统由来已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 :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李白送别诗歌与众不同,往往能够将分别之情写成普遍化的集体感受。在这首《送别》中,没有提到送别的友人到底是谁,却把自己的深情厚谊寄托在“梨花” “杨叶”这些意象中,使读者产生共鸣。

颈联“惜别倾壶醑,临分赠马鞭”,这句是全诗的点题之句,诗文明确地交代了举行酒宴的目的——送别友人。在送别友人的宴席上,诗人“倾壶”一饮,这是男人之间的送别方式,没有温婉的语言,也没有依依惜别的柔情,只是把对友人的不舍之情寄于酒中,一饮而尽。作者喝得酩酊大醉,又“马上赠鞭”,以示纪念表达了豪迈豁达之情。

尾联“看君颍上去,新月到应圆”,回味无穷, “三月不知肉味”。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目送友人“颍上去”,想象着友人的路途,寄惜别之情于明月,随君前行,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到友人到达目的地,应该是在月圆之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