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阶怨
一、原文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二、注释
1、罗袜:丝织品做的袜子。
2、却下:还下。
3、玲珑句:虽下帘仍望月而待,以至不能成眠。
三、译文
玉砌的台阶已滋生了白露,
夜深伫立露水侵湿了罗袜。
我只好入室垂下水晶帘子,
独自隔帘仰望玲珑的秋月。
四、背景
诗集中此诗无法系年,但从其内容推断,当是写于作者在长安翰林供奉时期,也就是公元742至744年。此时李白四十余岁,作为皇帝的文学侍臣,他对宫廷生活是熟悉的。他的其他同类题材的小诗,像《长门怨》、《妾薄命》、《怨词》等大致都是在长安时期写的,至少是写的他在这一时期所耳闻目睹的宫女的不幸遭遇。
五、赏析
《玉阶怨》,见郭茂倩《乐府诗集》,属《相和歌·楚调曲》。与《婕妤怨》、《长信怨》等曲一样,都是专写“宫怨”的乐曲。写一位贵妇寂寞和惆怅的心情,久盼所爱不至,直至夜深还有所期待,不著怨意而怨意很深。
这是一首常见的宫怨诗。前两句写无言独立玉阶,露水浓重,浸透了罗袜,主人公却还在痴痴等待。后两句写寒气袭人,主人公回房放下窗帘,却还在凝望秋月。前两句写久等显示人的痴情;后两句以月亮的玲珑,衬托人的幽怨。
此诗玉饰台阶,足着罗袜,悬挂水晶帘,可见居室、器物的豪华和考究。即便如此,宫人依然夜不能寐,精神上很痛苦。她透过明澈的帏帘遥望秋月,岂不是仍在等待羊车的幸临!短短的四句诗,对腐朽的宫廷制度的暴露却是那么淋漓尽致,使读者对受害的宫人不由得洒下一掬同情的泪水,于言外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全诗采用环境、外貌、动作描写,侧面烘托人物的内心世界。 “却下”二字,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无一语正面写怨情,然而又似乎让人感到漫天愁思飘然而至,有幽邃深远之美。
首二句写独立玉阶,露侵罗袜,更深夜浓,久待落空,怨情之深,如泣如诉。“罗袜”,见人之仪态、身份,有人有神。二字似写实,实用曹子建“凌波微步,罗袜生尘”意境。
夜凉露重,罗袜知寒,不说人而已见人之幽怨如诉。后二句写无可奈何,入室垂帘,隔窗望月,愈衬孤寂。怨深,夜深,不禁幽独之苦,乃由帘外而帘内,及至下帘之后,反又不忍使明月孤寂。无独乎?无怨乎?似月怜人,似人怜月;若人不伴月,则又有何物可以伴人?月无言,人也无言。但读者却深知人有无限言语,月也解此无限言语,而写来却只是一味望月。此不怨之怨所以深于怨也。诗不正面涂抹,却从反面点妆,字少而情多,委婉而入微,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却下”二字,以虚字传神,最为诗家秘传。“却下水晶帘”,看似无意下帘,而其中却有无限幽怨。本以夜深、怨深,无可奈何而入室。入室之后,却又怕隔窗明月照此室内幽独,因而下帘。却去望秋月”,帘既下矣,却更难消受此凄苦无眠之夜,于更无可奈何之中,却更去隔帘望月。在这两个动作之间,有许多愁思转折反复。似断实连,似欲一笔荡开,推却愁怨,实则经此一转,字少情多,直入幽微。中国古代诗艺中有“空谷传音”之法,似当如此。“玲珑”二字,看似不经意之笔,实则极见工力。以月之玲珑,衬人之幽怨,从反处着笔,全胜正面涂抹。
诗中不正面描写人物姿容与心理状态,只以环境烘托,白庙人物动作,以引读者步入诗情之最幽微处,故能不落言筌,给为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诗情无限辽远,诗境无限幽深,尽得“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真意。
契诃夫有“矜持”说,也常闻有所谓“距离”说,两者颇近似,似应合为一说。即谓作者应与所写对象,保持一定距离,并保持一定“矜持”与冷静。无声嘶力竭之弊,有幽邃深远之美,写难状之情,道难言之隐。这首《玉阶怨》含思婉转,余韵如缕,正是这样的佳作。
六、名家赏析
1、范晞文《对床夜语》卷四谓此诗“备婉娈之深情。”
2、明高棅《唐诗品汇》卷三十力引萧士赞云:“此篇无一字言怨而隐然幽怨之意见于言外。”
3、清沈德潜《唐诗别裁》四:“妙在不明说怨。”
4、近人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题为玉阶怨,其写怨意,不在表面,而在空际。第二句云,露侵罗袜,则空庭之久立可知。第三句云,却下晶帘,则羊车之绝望可知。第四句云隔帘望月,则虚帷之孤影可知。不言怨而怨自深矣。"
5、此在明处白描思妇之动作,而暗点一怨字,言有尽而意无穷。倘如续之以“良人去未归,此怨无消歇”两句,点出一怨字,辄转贻蛇足之讥。(傅庚生《中国文学欣赏举隅》)
6、但写动作不着抒情字面,而无限深情自在其中。试想望月阶前,白露侵袜,室外不耐寒,入室下帘,犹望之不已。则此秋月玲珑实寓怀人之痴想在。(周本淳《唐人绝句类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