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缙云守关彦远浮山作
宋/晁补之
广陵形胜昔所闻,昆冈作轴江为门。
西来蜀道从万里,伏堆藏阜争崩奔。
盘挐蹙踏得江住,精铁一亩岿然存。
半潜屋牖半出户,鼍龟见背熊罴蹲。
我行平地是绝顶,叹息但以指爪扪。
谁言一水限南北,壅遏势极逾腾骞。
【作者】
晁补之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汉族,济州钜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是“苏门四学士”之一。他生于1053年,逝世于1110年。
晁补之的早年生活经历颇为丰富。他从父晁端友游宦杭州,并在此期间游览了钱塘风物,山川的秀丽异景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曾写了一篇《七述》来描述杭州的风景。19岁时,他写了一篇《钱塘七述》,文章语言流畅,风格近柳宗元,博得了人们的赞赏。
晁补之在诗词方面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诗学陶渊明,语言质朴,格调豪放。他的词则有苏轼的风格,语言清秀晓畅,近苏轼。但他的诗词流露出浓厚的消极归隐思想。
晁补之在官场上也有过一段起伏不定的经历。他曾因校书郎官奉微薄而乞补外官,得以秘阁校理通判扬州。后来他被召回朝廷,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著作佐郎等职。但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被贬谪到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后来又因其他原因多次被贬谪,最终在徽宗继位后被召拜为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但崇宁年间,他再次被贬谪,出知河中府,后迁至湖、密等州。在这样的生活境遇中,晁补之对生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体悟,这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晁补之的文学风格独特,他的散文语言凝练、流畅,风格近柳宗元。他的诗学陶渊明,语言质朴、风格豪放。他的词则表现出苏轼的风格,语言清秀晓畅。他的作品数量不多,但质量很高,被誉为“晁张”。
综上所述,晁补之是一位北宋时期的文学家和官员。他的生活经历丰富,作品风格独特。他对自然、人生、社会的深刻体悟和独到见解都反映在他的文学创作中。
【注释】
广陵:是个地名,古城扬州的先名,历史上的扬州。
昆冈:昆仑山。
蜀道:秦汉至明清时期连接关中与成都平原,穿越秦岭和大巴山的一系列川陕道路。
阜:本义指土山,用于形容丰富,富有,盛,大,多。
鼍:中国古代的各种鳄鱼(湾鳄、扬子鳄等)。
罴:熊的一种,也叫棕熊、马熊或人熊,古称罴。
【赏析】
《和缙云守关彦远浮山作》是宋朝文人晁补之的一首诗,描绘了浮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背景。
首联“广陵形胜昔所闻,昆冈作轴江为门”,诗人开篇即赞美了广陵的地理优势和历史背景,以昆冈为轴心,江流为门户,形象地描绘了广陵的地理位置和重要性。
颔联“西来蜀道从万里,伏堆藏阜争崩奔”,诗人描述了从西边来的蜀道经过了万里之遥,沿途的山峦起伏、河流奔腾,形成了一幅壮丽的画卷。
颈联“盘挐蹙踏得江住,精铁一亩岿然存”,这里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浮山的形态,它盘旋起伏、巍然矗立,犹如一块巨大的精铁。这里“盘挐蹙踏”形容浮山的形态,“得江住”则描绘了浮山与江流的相互关系,“精铁一亩岿然存”则形容浮山的高大和坚固。
接下来的两联“半潜屋牖半出户,鼍龟见背熊罴蹲”和“我行平地是绝顶,叹息但以指爪扪”,诗人进一步描绘了浮山的壮丽景色。他形容浮山一半隐藏在屋檐下,一半露出在屋外,其形态各异、姿态万千。他还感叹自己在平地上行走时,却已达到了绝顶之境,只能以指爪来触摸和感受它的壮丽。
尾联“谁言一水限南北,壅遏势极逾腾骞”,诗人以一问一答的方式,表达了对浮山的赞美和对南北分界的思考。他认为,虽然长江一水分隔了南北两地,但浮山作为一处壮丽的景观,却突破了南北的界限,展现了自然的伟力和美感。这里的“壅遏势极”形容浮山所处的江流的强大阻力和压力,“逾腾骞”则形容浮山在强大的阻力和压力下依然能够矗立不倒,展现了它的雄伟和坚韧。
这首诗以生动的语言和丰富的意象描绘了浮山的壮丽景色和历史背景。诗人通过对江流、山峦、浮山等自然景观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