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题涪州石鱼
2023-12-20 来源:华龙网

留题涪州石鱼

宋/刘忠顺

七十二鳞波底镌,一衔蓂草一衔莲。

出来非共贪芳饵,奏去因同报稔年。

方客远书徒自得,牧人嘉梦合相先。

前知上瑞宜频见,帝念民饥刺史贤。

【作者】

刘忠顺,以明经赐第,为潭州攸县尉、江宁句容尉,改知江州德安通判袁州,历知建昌、解、坊、邢等州军。入为度支判官,出为夔州路转运使,徙两浙路,迁知蔡州、泉州、福州。仁宗嘉花六年卒,年七十五(《郧溪集》卷二一《刘公墓志铭》)。今录诗二首。

【注释】

七十二:古以为天地阴阳五行之成数。亦用以表示数量多。

稔年:禾谷丰收的年岁。

上瑞:最大的吉兆。

【赏析】

《留题涪州石鱼》是宋朝文人刘忠顺的一首诗,描绘了涪州石鱼的美丽景色和深邃的历史内涵。

首联“七十二鳞波底镌,一衔蓂草一衔莲”,诗人以生动的笔触描绘了涪州石鱼的独特形态,它在波光粼粼的水底被雕刻得栩栩如生,口中衔着蓂草和莲花,形象逼真。这里“七十二鳞”形容石鱼的鳞片之多,“波底镌”则描绘了石鱼在波光粼粼的水底被雕刻的情景。

颔联“出来非共贪芳饵,奏去因同报稔年”,诗人表达了对涪州石鱼的敬畏之情。他认为石鱼并不是因为贪图鱼饵而出水,而是为了报答丰收之年而出现。这里“贪芳饵”比喻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奏去”则指石鱼的出现和消失。

颈联“方客远书徒自得,牧人嘉梦合相先”,诗人描述了远方的客人虽然收到了书信,但无法亲自前来欣赏石鱼的美景,而当地的牧人则因为离石鱼近在咫尺而能够亲身体验其美丽。这里“方客远书”比喻远方客人的书信,“徒自得”则形容他们无法亲自前来欣赏,“牧人嘉梦”则指当地的牧人能够亲身感受石鱼的美丽。

尾联“前知上瑞宜频见,帝念民饥刺史贤”,诗人认为涪州石鱼的出现是一个吉祥的预兆,预示着丰收和美好。同时,他也认为皇帝关心民间的饥饿问题,而贤能的刺史则能够为民请命。这里“前知上瑞”指预知未来的吉祥之兆,“宜频见”则表示这种预兆应该频繁出现,“帝念民饥”则形容皇帝对民间疾苦的关心,“刺史贤”则指贤能的官员能够为民请命。

《留题涪州石鱼》这首诗以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思考,展现了涪州石鱼的美丽景色和深邃的历史内涵。诗人通过对石鱼的描绘和赞美,表达了对自然和历史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对皇帝和贤能的官员寄予了美好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