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愁十二首(其六)
唐/杜甫
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
闾阎听小子,谈话觅封侯。
【作者】
杜甫,唐,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杜审言孙。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长安近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安禄山乱起,甫走凤翔上谒肃宗,拜左拾遗。从还京师,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营草堂于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后依节度使严武,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客居耒阳,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诗歌,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后人又称其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名篇甚多,为世传诵。有《杜工部集》。
【注释】
胡虏:指吐蕃。
干戈:是说安史之乱虽已平息,但诸将仍拥兵割据,战乱不休。
闾阎:闾,里门;阎,里中门。此泛指乡里。
小子:指乘战乱以邀取功名的年轻人。
【背景】
这组诗当是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瀼西所作。杜甫久客天涯,有感于前愁未释而后愁复至,于是写了这一组对秋兴悲、聊以自遣的篇什,从中可以看出诗人当时的种种愁绪。
【赏析】
这首《复愁十二首(其六)》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描述了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苦难。
首句“胡虏何曾盛,干戈不肯休。”中,诗人表达了对胡人的痛恨和对战争的厌恶。他质问胡人何时能够兴盛,暗示着胡人的入侵和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和苦难。同时,诗人也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和反感,认为战争永远不会停止。
次句“闾阎听小子,谈话觅封侯。”则进一步描绘了百姓在战乱中的生活状态。诗人认为,百姓们已经不再谈论什么国家大事,而是想着如何寻找一条生路,如何能够活下去。这种描绘展现了百姓在战乱中的苦难和无奈,也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深深同情和关怀。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入的思考,诗人表达了对胡人的痛恨和对战争的厌恶,同时也对百姓的苦难和无奈表示了深深的同情和关怀。同时,他也运用象征和比喻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