麂
唐/杜甫
永与清溪别,蒙将玉馔俱。
无才逐仙隐,不敢恨庖厨。
乱世轻全物,微声及祸枢。
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
【作者】
杜甫,唐,河南巩县人,祖籍襄阳,字子美,自称杜陵布衣,又称少陵野老。杜审言孙。初举进士不第,遂事漫游。后居困长安近十年,以献《三大礼赋》,待制集贤院。安禄山乱起,甫走凤翔上谒肃宗,拜左拾遗。从还京师,寻出为华州司功参军。弃官客秦州、同谷,移家成都,营草堂于浣花溪,世称浣花草堂。后依节度使严武,武表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故世称“杜工部”。代宗大历中,携家出蜀,客居耒阳,一夕病卒于湘江舟中。甫工诗歌,与李白齐名,并称李杜。后人又称其为诗圣,称其诗为“诗史”。名篇甚多,为世传诵。有《杜工部集》。
【注释】
微声:微小的名声。此指因美味而得名。
祸枢:祸机、祸根。
饕餮:贪财为饕、贪食为餮。这里指狼吞虎咽。
【背景】
此诗当是杜甫在大历元年(766)客居夔州时所作。诗代麂写意,自悔不能全身远害,揭露了那些兼作盗贼的衣冠人物鱼肉人民的丑恶本性。麂,鹿类,无角。
【赏析】
这首诗《麂》是杜甫创作的,通过对麂的描绘和咏叹,表达了诗人对麂的同情和感慨。
诗中首先描绘了麂与清溪的别离,与玉馔同在。然而,由于“无才逐仙隐”,麂无法逃离人们的捕杀。这里的“不敢恨庖厨”表达了麂的无奈和无助,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和感慨。
接下来,“乱世轻全物,微声及祸枢”,诗人批评了在乱世中人们轻视生命、残害生灵的行为。麂的微弱声音却招致了灾祸,这反映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
最后,“衣冠兼盗贼,饕餮用斯须”,诗人以衣冠禽兽的盗贼和饕餮形容那些贪婪无度、残害生灵的人。这里的“斯须”表达了人们对麂的残杀只是短暂的快乐,却给麂带来了长久的痛苦和死亡。
整首诗情感真挚、深沉,通过对麂的描绘和咏叹,表达了诗人对弱小生命的同情和感慨。同时,也揭示了社会的残酷和不公,对那些贪婪无度、残害生灵的人进行了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