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江南向夔州
唐/张说
天明江雾歇,洲浦棹歌来。
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
城临蜀帝祀,云接楚王台。
旧知巫山上,游子共徘徊。
【作者】
张说(667年—731年),字道济,一字说之。原籍河东(今属山西),后徙居洛阳。
张说举进士是在永昌年间(689年—690年)。 则天时,任太子校书郎,迁左补阙,后参与编撰《三教珠英》一书,大足元年(701年)书成,擢凤阁舍人。 景龙元年(707年),张说因母死而退官服丧。丧期结束后,张说重新当上了工部侍郎,之后又迁任兵部侍郎 。睿宗时,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玄宗开元元年(713年)拜中书令,封燕国公。后贬相州刺史,转岳州刺史等职。玄宗九年(721年),同中书门下三品。十三年仕终左丞相,卒谥文贞,两年后归葬于洛阳万安山家族墓地。
张说敦气节,重然诺。为文属思精壮,长于碑志,朝廷大述作,多出其手,时人称为“大手笔”。有《张燕公集》。他的一生,正好反映了武则天晚期到唐玄宗早期之间一类人的典型状态。张说于诗文,倡风骨,重意蕴,诗文兼擅。三度为相,掌文学之任凡三十年,位高望隆,推藉后进,张九龄、贺知章、王湾、孙逖皆蒙奖掖。
【注释】
洲浦:洲边。
棹歌:亦作“櫂歌”。行船时所唱之歌。
蜀帝:泛指蜀的君主。
楚王台:台名。即阳台。在重庆市巫山县,相传为楚襄王梦遇神女处。
【赏析】
本诗描述了从长江下游前往夔州的途中景色。首联“天明江雾歇,洲浦棹歌来。”描绘了清晨江上的雾气逐渐消散,诗人乘船从洲浦间传来歌声的场景。颔联“绿水逶迤去,青山相向开。”则进一步描绘了江水绿波荡漾,蜿蜒流去,两岸青山相对而开的美景。颈联“城临蜀帝祀,云接楚王台。”则引用了历史典故,描绘了夔州城旁的蜀帝祠和楚王台,使诗歌更具有文化内涵。尾联“旧知巫山上,游子共徘徊。”则表达了诗人对巫山的怀念,以及对旅途中的游子的共鸣。
总的来说,《下江南向夔州》是一首描绘江景、表达情感、引用典故的诗歌。诗人张说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展现了长江下游到夔州途中的美丽景色,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赞美。这首诗的艺术风格高雅而质朴,语言简练而意蕴深远,是张说诗歌中的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