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何元英出峡三绝
2023-12-26 来源:华龙网

送何元英出峡三绝

宋/郑刚中

呼儿携妇裹书编,月色滩声共一船。

回首已游三峡水,此行那不谓登仙。

【作者】

郑刚中(1088-1154),字亨仲,号观如居士,婺州金华(今浙江金华)人。他是中国宋代政治家、文学家、大臣。

郑刚中在七岁时开始读书,跟随父亲宦游南北。他十分仰慕古人文章,被誉为有古风骨,他的诗文被人们称赞为“峭健”且“佳句颇多”。

在政治上,郑刚中在绍兴二年(1132年)中举,担任温州判官。由于得到秦桧的赏识,他被推荐给朝廷,后被授予左文林郎,并担任敕令所删定官。他在仕途上不断升迁,历任左宣教郎、枢密院编修官、考功员外郎、监察御史、殿中侍御史、宗正少卿、秘书少监、权尚书吏部侍郎、礼部侍郎等职。

在绍兴十一年(1141年),郑刚中被任命为宝文阁直学士、枢密都承旨,

并被派往川陕宣谕使。在任期间,他与秦桧的主和议政策产生分歧,坚决反对割让商、秦、和尚原给金国,并因此与秦桧产生矛盾。秦桧主和议,竟割秦、商之半,弃和尚原,遂去“陕”字为四川宣抚副使。

在治理蜀地时,郑刚中表现出极高的行政才能和威严。他以法治政,改革体制,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他的治理成就得到了朝廷的肯定,被提拔为资政殿学士。

郑刚中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和文学家,他的作品丰富多样,包括《周易窥余》《经史专音》《西征道里记》等著作。他的诗文风格独特,既有江西诗派作品的影子,又有个人独特风格,佳句颇多。其中,《修修窗前芦》《寒意》《辛未元夜》等作品广受赞誉。

【注释】

滩声:水激滩石发出的声音。

三峡:“长江三峡”的简称,即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的合称,在长江上游,重庆市奉节县白帝城与湖北省宜昌县南津关之间,长193公里。

不谓:不告诉。

登仙:成仙。

【赏析】

这首诗的艺术性非常高,诗人郑刚中用生动、凝练、优美的语言和笔触,通过对何元英准备出峡这一过程的细腻描写,以及周围环境的烘托,刻画出了一个执着、坚韧、爱书如命的知识分子形象。

首先,诗人把何元英和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使得诗中的叙述和被叙述者相互交融,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使得读者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何元英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表达。

其次,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绘和音乐的描写,将读者引入何元英的生活场景中。这些描绘手段高超,生动形象,而且又都和写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使得作品自始至终沉浸在一种悲凉哀怨的氛围里。

最后,这首诗的语言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概括力,而且转关跳跃,简洁灵活,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极易背诵。例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等语句都是多么凝炼优美、多么叩人心扉的语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