泊巴东
2023-12-26 来源:华龙网

泊巴东

宋/王周

偶泊巴东古县前,宦情乡思两绵绵。

不堪蜡炬烧残泪,雨打船窗半夜天。

【作者】

王周,明州奉化(今属浙江)人。真宗大中祥符五年(1012)进士(《乾道四明图经》卷一二)。乾兴元年(1022)以大理寺丞知无锡县。仁宗宝元二年(1039)又以虞部员外郎知无锡县(《咸淳毗陵志》卷一0)。庆历中知明州(《实庆四明志》卷一)。又尝知抚州(清光绪《抚州府志》卷三五)。皇祐四年(1052)致仕,归荆南(《温国文正司马公文集》卷八《送光禄王卿周致仕归荆南》)。

【注释】

宦情:做官的志趣、意愿。

绵绵:微细、连续不断的样子。

不堪: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深、忙碌不堪、疲备不堪。

烧残:燃烧将尽。

【赏析】

《泊巴东》是宋朝诗人王周的诗作。此诗以简洁的语言、深沉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宦游在外,身在异乡的孤独与凄凉。

首先,这首诗的开头“偶泊巴东古县前,宦情乡思两绵绵”,描述了诗人偶然停泊在巴东古县前,宦游之情与思乡之念交织在一起,令他倍感沉重和绵绵不断。这里,“偶泊”表达了诗人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宦情乡思”则反映了诗人身在异乡,心系故土的情感。

接下来,诗的中间“不堪蜡炬烧残泪,雨打船窗半夜天”,描绘了蜡炬烧尽后的场景和雨打船窗的声景。蜡炬烧残,象征着诗人的心情如同残烛般落寞,而雨打船窗的声音更加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孤独和无助。这里的“不堪”一词,强调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无法忍受的情感。

最后,这首诗的结尾并未直接点明诗人对于宦游和思乡的感受和对于未来的期望,而是通过描绘蜡炬烧残和雨打船窗的景象,让读者自己去体会和理解诗人的情感。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使得诗歌更具有艺术性和思考性。

总体来说,《泊巴东》是一首情感深沉、语言简练、意象生动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自己的宦游生活和思乡之情,表达了自己对于漂泊无定的痛苦和孤独。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同时也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