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木枥观
2023-12-26 来源:华龙网

过木枥观

宋/苏洵

闻道精阳令,当时此学仙。

练形初似鹤,蜕质竟如蝉。

藓上搘棺石,云生画影莚。

舟中望山上,唯见柏森然。

【作者】

苏洵(1009—1066),字明允,自号老泉,眉州眉山人。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以文学著称于世,世称“三苏”,均被列入“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苏辙、苏洵、王安石、曾巩)。擅长散文,尤擅政论,议论明畅,笔势雄健,著有《嘉祐集》20卷、《谥法》3卷。按:苏洵出入三峡较多,该诗为其携两子到京谋取功名,路过三峡到巫山拜谒神女庙后而作。另有《忆山送人五言七十八韵》,完整记录了他东出三峡,北上入京,举进士落第,西越秦岭的全过程。

【注释】

木枥观:在古代万州武宁县,有木枥观。木枥观,遗址在今万州区武陵镇西长江北岸禹安村临江的木枥山上。

闻道:听说。

练形:方士修炼形体,以求超脱成仙。

蜕质:遗体,遗骨。

画影:画像。

望山:古弩上的瞄准器。

森然:形容阴沉可怕,森然可怖。

【赏析】

《过木枥观》是北宋诗人苏洵的一首七言古诗。这首诗描绘了作者经过木枥观时所见到的景色,并借此表达了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

首联“闻道精阳令,当时此学仙。”,作者通过“闻道”二字引出了对于木枥观的传说和历史。精阳令是一个传说中的仙人,据说他曾经在木枥观修炼仙道。这里,“学仙”二字既描绘了精阳令修道的过程,也暗含了作者对于超脱尘世的向往。

颔联“练形初似鹤,蜕质竟如蝉。”,作者用“练形”和“蜕质”两个比喻来描绘精阳令修炼成仙的过程。他初时修炼身形如同鹤一般轻盈,最终脱胎换骨如同蝉一般飞升。这里,鹤和蝉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分别代表了超脱和自由。

颈联“藓上搘棺石,云生画影莚。”,作者用细致的笔触描绘了木枥观的景象。他看到在长满青苔的石棺上,云雾缭绕,仿佛画中的景色。这里,“搘棺石”和“画影莚”都是描绘景象的具体名词,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尾联“舟中望山上,唯见柏森然。”,作者以舟中望山的视角收束全诗。他只看到山上柏树茂密,给人以庄严肃穆之感。这里,“柏森然”不仅描绘了山上的景色,也暗示了生命的坚韧和永恒。

《过木枥观》是一首描绘木枥观景象和传说,并借此表达作者对于人生和社会的思考的诗。通过生动的比喻和细致的描绘,作者表达了自己对于超脱尘世、追求自由的向往,以及对生命的敬畏和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