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古阳云台
唐/张九龄
庭树日衰飒,风霜未云已。
驾言遣忧思,乘兴求相似。
楚国兹故都,兰台有余址。
传闻襄王世,仍立巫山祀。
方此全盛时,岂无婵娟子。
色荒神女至,魂荡宫观启。
蔓草今如积,朝云为谁起。
【作者】
张九龄(673-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唐代著名诗人,政治家。少而聪慧。他7岁得到太守的赏识,13岁又得到了广州刺史王方庆的赏识,《旧唐书·张九龄传》记载:“年十三,以书干广州刺史王方庆,大嗟赏之,曰:此子必能致远。”王方庆是一位亲政清廉的官吏,《旧唐书》谓其治广数载秋毫不犯,对管内诸州首领严加管束,境内清肃,“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这些赏识,对鼓励张九龄从小就立下远大的志向,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特别是王方庆的赏识,对张九龄后来从政的理念,产生了深刻影响。
【出处】
选自熊笃等编著《历代巴渝古诗选注》第34页。参见中华书局1996年版《全唐诗》卷47第568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巫山县志》第566页。
【注释】
阳云台:指阳台,因常有云雾缭绕,故名。
哀飒:衰败。
驾言:乘车。言:语助词,无义。
兰台:楚台名,传说在今湖北钟祥市东。
巫山祀:据宋玉《高唐赋》,当为楚怀王立庙祭祀的神女。
婵娟:形态美好。
朝云:暗指神女。
【赏析】
《登古阳云台》是一首写景抒怀诗,作者张九龄通过描绘古阳云台的景色,表达了自己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
首先,诗歌中的景色描绘十分细腻,给人以美的享受。作者以古阳云台为背景,运用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将古阳云台的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
其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在古阳云台的背景下,作者感叹时光荏苒、物是人非,思考着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此外,这首诗还展现了作者张九龄的艺术才华和高尚情操。他运用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意象,将情感与景色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同时,他也通过诗歌表达了自己对自然和社会的关注和思考,展现了他的高尚情操和文化内涵。
综上所述,《登古阳云台》是一首写景抒怀诗,通过描绘古阳云台的景色和表达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慨,展现了作者张九龄的艺术才华和高尚情操。这首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很高的艺术价值,是值得我们深入品味和思考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