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瞿塘峡
近现代/郭沫若
滟滪已无堆,瞿塘仍可危。
岸崖双壁立,峡道九肠回。
云彩留军帽,江声隐雾帷。
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
【出处】
选自杜承南主编《夔州诗全集•当代卷》第5页。参见黄节厚编注《历代名家咏三峡》第131页。按:该诗系郭沫若《再出夔门》四首之一。1961年9月14日,作者由重庆乘江沪轮东下。16日午后2时许,轮入瞿塘峡。在写此诗时,作者自序云:“16日午后2时许,轮入瞿塘峡。峡口原有艷颁堆,已炸除。峡道自白帝城至黛溪,全长8千米,在三峡中最短、最狭,而景最雄奇。南岸奇峰有所谓元帅帽者,其上有彩云。”
【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乳名文豹,笔名沫若、麦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鸿、羊易之等。四川乐山人。文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出版第一本诗集《女神》。1930年,撰写《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49年,当选为全国文联主席。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主任、中国人民保卫世界和平委员会主席、中日友好协会名誉会长等要职,当选中国共产党第九、十、十一届中央委员,第二、三、五届全国政协副主席。1978年6月12日病逝。
【注释】
瞿塘峡:长江三峡的第一峡。西起奉节的白帝城,东至巫山的大溪镇。全长虽然只有8千米,却有“西控巴渝收万壑,东连荆楚压群山”的雄伟气势。
滟滪:即滟滪堆,瞿塘峡口兀立长江中心的巨大岩石,俗称“燕窝石”。它砥柱中流,自古船工望而生畏,在航运上是一大障碍,已于1958年炸除。
九肠回:即九回肠,此指峡中道路迂回曲折。
“云彩”句:谓峡空彩云笼罩南岸山顶,像一位身披盔甲的元帅戴着军帽。
雾帷:江上的雾像帷幕一样。
魁:魁首,第一。
【赏析】
《过瞿塘峡》是郭沫若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这首诗描绘了瞿塘峡的壮丽景色,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热爱。
首联“滟滪已无堆,瞿塘仍可危。”描述了瞿塘峡的险峻和壮美。作者用“滟滪已无堆”来形容江水清澈,没有暗礁,用“瞿塘仍可危”来形容瞿塘峡的陡峭和危险。这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瞿塘峡的独特魅力。
颔联“岸崖双壁立,峡道九肠回。”则进一步描绘了瞿塘峡的险要地形。作者用“岸崖双壁立”来形容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用“峡道九肠回”来形容峡谷曲折蜿蜒,回肠百转。这里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突出了瞿塘峡的地势之险要。
颈联“云彩留军帽,江声隐雾帷。”则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描绘了瞿塘峡的自然美景。作者用“云彩留军帽”来形容云彩在山间缭绕,仿佛在为山峦戴上了一顶顶白色的军帽。用“江声隐雾帷”来形容江水在雾气中穿行,声音若隐若现。这里运用了拟人的手法,突出了瞿塘峡的自然美景的神秘和壮丽。
尾联“若言风景异,三峡此为魁。”则总结了全诗的主题,表达了作者对瞿塘峡的赞美之情。作者认为,如果要说风景独特,瞿塘峡应该是三峡之首。这里运用了对比和夸张的手法,突出了瞿塘峡在三峡中的重要地位和独特魅力。
整首诗语言简练、生动形象,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将瞿塘峡的壮丽景色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景观的热爱和赞美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