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曲
唐/顾况
帝子苍梧不复归,洞庭叶下荆云飞。
巴人夜唱竹枝后,肠断晓猿声渐稀。
【作者】
顾况(约725—814年),字逋翁。苏州海盐人。唐肃宗至德年间(756—757年)进士,授著作郎。后隐居茅山,自号华阳真逸。后人辑有《华阳集》。
【出处】
选自任桂园主编《夔州诗全集(全集序•夔州诗综论•汉至五代卷上)》第86〜87页。参见中华书局1996年版《全唐诗》卷267第2970页。
【注释】
帝子:皇帝子女的统称。此指尧之二女、舜之二妃,即娥皇、女英。
苍梧:九嶷山,在湖南宁远县。
荆:古荆州之地。
竹枝:指竹枝歌。
【赏析】
《竹枝曲》是唐代诗人顾况的一首诗歌,以苍梧、洞庭、巴人夜唱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神秘而美丽的湘西山水画卷,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帝子和湘西山水的无限怀念。
首句“帝子苍梧不复归”,诗人以帝子为引子,暗示了湘西山水与帝王之家的紧密联系。帝子,即帝王之子,这里暗指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因屈原在流放期间曾游历过湘西,故有此说。而“苍梧”则是指湘西的苍梧山,这里也是屈原曾经流放的地方。诗人以“不复归”为引子,暗示了屈原的悲剧命运和湘西山水的神秘色彩。
次句“洞庭叶下荆云飞”,诗人以洞庭湖为背景,描绘了湖边树叶下荆棘丛生的景象,同时又以“云飞”暗示了湘西山水的神秘和幽美。这里的“洞庭”和“荆云”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意象,暗示了湘西山水的独特魅力和神秘色彩。
第三句“巴人夜唱竹枝后”,诗人以巴人为引子,描绘了他们在夜晚唱着竹枝歌的场景。巴人,即巴蜀之地的人,这里也是暗指屈原曾经流放的地方。而“竹枝后”则是指巴人在夜晚唱着竹枝歌的场景,这里既有对湘西民间文化的描绘,也有对屈原悲剧命运的暗示。
最后一句“肠断晓猿声渐稀”,诗人以猿声为引子,描绘了清晨猿声渐稀的景象,同时又以“肠断”暗示了诗人内心的痛苦和悲伤。猿声渐稀,既是实写清晨猿声渐行渐远的场景,也是虚写诗人内心的孤独和悲凉。
整首诗歌以苍梧、洞庭、巴人夜唱、猿声等意象,描绘了一幅神秘而美丽的湘西山水画卷,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逝去的帝子和湘西山水的无限怀念。诗人在诗歌中运用了象征、暗示等手法,使得诗歌情感深沉而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