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高承议赴夔路转运判官求诗
宋/李廌
圣主躬仁政,群方布诏条。
洪恩温海峤,嘉颂满刍荛。
聚敛除奸吏,依违屏具僚。
钧衡无硕鼠,城社绝余妖。
皇化思无外,王心远欲昭。
咨询黄阁老,选命紫宸朝。
丹禁传天诏,飞星下使轺。
书旌分蜀道,揽辔步烟霄。
急峡瞿塘险,孤城白帝遥。
巴山连浪远,汉节拂云飘。
按部清时好,观风乐事饶。
诗成思老杜,鬼哭想残萧。
已佩黄金印,当簪七叶貂。
不应淹僻陋,从此上扶摇。
【作者】
李廌(zhì)(1059年-1109年),字方叔,号齐南先生、太华逸民,是北宋时期的一位文学家。他出生在华州(今陕西华县),家境贫寒,6岁时父母双亡,因此他能够独立自学。
李廌早年以文才闻名,得到了当时文学大家苏轼的高度赞誉,被誉为“万人敌”。他与苏轼、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陈师道一同被尊称为“苏门六君子”。
尽管李廌年轻时就有出色的文才,但他并未因此而急于求成,反而在科举考试中屡战屡败,最终放弃了仕途。他在黄州拜见苏轼后,受到了极大的鼓励,开始致力于写作和教学。
李廌的诗词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著称,尤其擅长描绘春夏之交的雨景以及由此引发的情感变化。他的作品在当时就广受好评,至今仍为人们所称道。
李廌晚年定居长社(今河南长葛),生活清苦,直到51岁时去世。他的一生虽然短暂,但却充满了坚韧和执着,他的文学成就和人格魅力至今仍然为人们所敬仰。
【注释】
诏条:皇帝颁发的考察官吏的条令。
海峤:海边山岭。
洪恩:大恩。
刍荛:割草采薪。
依违:迟疑。
具僚:官员;百官。
城社:城池和祭地神的土坛。
清时:清平之时;太平盛世。
老杜:唐代诗人杜甫。
黄金印:黄金制作的印章。古时公侯将相所佩。
【赏析】
《程高承议赴夔路转运判官求诗》是一首宋代的七言古诗,作者是李廌。这首诗主要描绘了皇帝实施仁政、恩泽四方的情景,以及程高承议赴夔路转运判官的荣耀和责任。
首段“圣主躬仁政,群方布诏条。”强调了皇帝亲自实施仁政,广泛颁布诏令,以治理四方。这是对皇帝的赞颂和崇敬,也体现了儒家“仁政”的思想。
接下来,“洪恩温海峤,嘉颂满刍荛。”描绘了皇帝的恩泽广泛覆盖了海岛和山岭,受到了广大百姓的赞颂。这里使用了“洪恩”和“嘉颂”等词汇,表达了皇帝的仁慈和英明。
“聚敛除奸吏,依违屏具僚。”则是对皇帝治理下的政治环境的描绘。这里强调了皇帝打击贪官污吏,清除奸邪之徒,使得政治清明。
“钧衡无硕鼠,城社绝余妖。”则是对皇帝治理效果的进一步强调,表明在他的治理下,没有大老鼠一样贪婪的官员,也没有残留的妖魔鬼怪。
接下来的部分主要描述了程高承议赴夔路转运判官的荣耀和责任。“皇化思无外,王心远欲昭。”表明皇帝的教化普及四方,无远弗届。“咨询黄阁老,选命紫宸朝。”则是对程高承议被选派到夔路转运判官的荣耀的赞颂。
“丹禁传天诏,飞星下使轺。”描绘了程高承议奉命传递天诏的庄重和神圣。“书旌分蜀道,揽辔步烟霄。”则描绘了他肩负重任,扬鞭催马,踏上蜀道的景象。
“急峡瞿塘险,孤城白帝遥。”描绘了瞿塘峡的险峻和白帝城的遥远,暗示了程高承议面临的艰巨任务。“巴山连浪远,汉节拂云飘。”则是对他坚定不移、不畏艰险的品质的赞颂。
“按部清时好,观风乐事饶。”则描绘了他巡视所辖地区时看到的风土人情和社会安定和谐的景象。“诗成思老杜,鬼哭想残萧。”则表达了他对杜甫等古代诗人和贤人的崇敬和学习。“已佩黄金印,当簪七叶貂。”则是对他荣耀地位的描绘。
最后,“不应淹僻陋,从此上扶摇。”则是对他的期望和祝愿,希望他不应满足于现状,而应该继续努力,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