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崇圣院
宋/周敦颐
公程无暇日,暂得宿清幽。
始觉空门客,不生浮世愁。
温泉喧古洞,寒磬度危楼。
彻晓都忘寐,心疑在沃洲。
【作者】
周敦颐(1017—1073),又名周元皓,原名周敦实,字茂叔,号濂溪,谥号元公,道州营道人,世称濂溪先生。“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颐、程愿、张载、邵雍)之一,理学开山鼻祖,文学家、哲学家。景佑三年(1036年)以舅恩补试将作监主簿,累官国子博士,通判虔州、广南东路提刑、知南康军等。熙宁五年(1072年)定居庐山讲学。精易学,善谈名理,创太极说。程颐、程显皆其弟子,对宋明理学影响极大。有《周子全书》传世。其事迹见潘嗣兴《濂溪先生墓志铭》、朱熹《濂溪先生事状》、《宋史》卷427。按:熊笃等云:“本诗作于重庆铜梁。‘‘在重庆,还有《宿崇圣院》,见乾隆《巴县志》卷16、郑文编著《重庆古迹掌故诗文萃要》第398页;《彭推官渝州温泉寺诗序》,见民国《巴县志》卷20上、郑文编著《重庆古迹掌故诗文萃要》第403页。彭伯通编《重庆题咏录》收录有《游大林寺》《宿崇圣院》。
【注释】
崇圣院:北温泉之温泉寺,在今重庆市。
公程:公门的章程,规章制度。
宿清幽:住宿在清幽的寺中。
空门:泛指佛门。
浮世:人世,人间。世事虚浮无定,故名。
寒磬:晚间寺中的磬声。
度:传到。
危楼:高楼。
忘寐:忘记睡觉。
沃州:“沃洲“,山名,在浙江。相传晋代高僧支遁曾居于此。
【赏析】
《宿崇圣院》是宋代文学家周敦颐的一首诗,描述了作者在崇圣寺的住宿经历和感受。这首诗以其精炼的文字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周敦颐对自然和人生的独到见解。
诗中“公程无暇日,始觉空门国客。”两句,表达了作者因公务繁忙,难得闲暇,才有机会成为佛门之客暂宿清幽之地的心情。接下来“温泉喧古洞,彻晓都忘寐。”两句,则描绘了作者在古洞中听到的温泉之声,以至于彻夜未眠,忘却尘世之忧。而“暂得宿清幽,不生浮世愁。”两句,进一步表达了作者对清幽之地的喜爱,以及希望远离尘世纷扰的愿望。最后“寒磬度危楼,心疑在沃州。”两句,则以寒磬之声穿越高楼,表达了作者心境之孤寂与超然。
整首诗中,周敦颐以简洁的笔触,生动地描绘了自己在崇圣寺的住宿经历和感受。他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同时,这首诗也展现出周敦颐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高尚品质。
总的来说,《宿崇圣院》是一首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的诗歌,通过周敦颐的描绘,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见解和深刻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