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林晓钟
2023-12-27 来源:华龙网

觉林晓钟

宋/余玠

木鱼敲罢起钟声,透出丛林万户惊。

一百八声方始尽,六街三市有人行。

【作者】

余玠(1199-1253),字义夫,号樵隐,是南宋末年的名臣和军事将领。他出生在蕲州(今湖北蕲春南),也有一种说法是江西修水人,或谓其世居浙江开化。

余玠的仕途生涯充满了战争和策略。他最初是淮东制置使赵葵的幕僚,后来历任多个重要职位,包括知招信军、淮东提点刑狱兼知淮安州、淮东制置副使等。他在这些职位上表现出色,尤其在战争中屡建奇功。

淳祐二年(1242年),余玠被任命为四川宣谕使,随后又改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兼知重庆府,全面负责四川的军政事务。他在这个职位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包括整顿军政、设置屯田、选贤任能等。同时,他还加强了战备,因地制宜地修筑了钓鱼城等十余座城堡,创建了依山傍水、耕战结合的山城防御体系。这些举措极大地提高了四川的防御能力,为南宋在四川的抗战做出了重要贡献。

余玠在四川的任期内,不仅注重军事防御,还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他通过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促进了四川的经济复苏和文化繁荣。他的治理得到了朝廷和民众的高度认可,被誉为“四川的救星”。

然而,由于余玠在官场上的直言敢谏和坚持原则,他得罪了一些权贵和奸臣。最终,在淳祐九年(1249年)九月,他被加封为四川安抚制置大使后不久,遭到了奸臣的陷害和诬告,被朝廷免职并召回临安。在回临安的途中,他因病去世,享年五十四岁。

余玠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和悲壮气息。他以一己之力挽救了南宋在四川的危局,为南宋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被后人广为传颂和纪念。

【注释】

觉林寺:原址在今重庆市南岸区莲花山下,寺已荒毁,报恩塔尚存。

木鱼:打击乐器。最初作为道教召集教众,讲经设斋用的法器。

丛林:本指树林,后指僧人聚居之处。语出班固《西都赋》,后泛称寺院为丛林。

六街三市:泛指大街小巷,出自《资治通鉴•唐纪睿宗景云元年》。

按:六街,唐代长安城中的六条大街。

三市:古代称早晨、中午、傍晚为三时之市。

【赏析】

《觉林晓钟》是南宋余玠的一首诗,描述的是寺庙在清晨敲响钟声,唤醒人们的情景。

首句“木鱼敲罢起钟声”,诗人清晰地勾勒出了清晨寺庙的一幕。在静谧的清晨,寺庙的和尚们先敲木鱼,念经祈祷,然后敲响大钟。钟声深沉而宏亮,划破了寂静的夜空,预示着新的一天的开始。

第二句“透出丛林万户惊”,诗人通过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钟声的力量和影响。这里的“丛林”既指寺庙所在的树林,也暗指佛教的世界。而“万户惊”则形象地表现了钟声如何穿透寂静的夜色,惊醒了千家万户的人们。这不仅展示了钟声的震撼力,也象征着佛教的影响力和普世价值。

第三句“一百八声方始尽”,这里的“一百八声”是佛教传统中敲击大钟的次数,代表着消除人的一百零八种烦恼。诗人准确地把握了这个细节,以钟声的次数来传达佛教的教义和精神。同时,也通过“方始尽”三个字,传达了钟声的持久和深远。

最后一句“六街三市有人行”,诗人将视角从寺庙转向了城市。随着钟声的消散,人们开始醒来,走上街头,城市逐渐恢复了生机和活力。这一画面与前文的静谧形成鲜明对比,展示了新的一天的开始和生活的继续。

总的来说,《觉林晓钟》是一首富有画面感和意境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和生动的描绘,将清晨寺庙的钟声、人们的醒来以及城市的复苏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传达了生活的韵律和佛教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