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胡
宋/苏辙
山胡拥苍尧,两耳白茸茸。
野树啼终日,黔山深几重。
啄溪探细石,噪虎上孤峰。
被执应多恨,筠笼仅不容。
【作者】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一字同叔,晚号颍滨遗老。眉州眉山人。与父苏洵、兄苏轼同以文学知名,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仁宗嘉佑二年(1057年)进士。六年(1061年)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因乞侍父未仕。英宗治平二年(1065年)为大名府留守推官。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召为制置三司条例司检详文字,议事每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河南推官,历陈州教授齐州掌书记、签书应夭府判官。元丰二年(1079年)兄轼被罪,辙亦坐贬监筠州盐酒税。哲宗元佑元年(1086年)入为右司谏,寻迁起居郎、中书舍人,累迁尚书右丞。七年(1092年)擢大中大夫守门下侍郎。八年(1093年)哲宗亲政,起用新党。绍圣元年(1094年)以元佑党人落职出知汝州、袁州,降授朝议大夫、分司南京,筠州居住。四年(1097年)责授化州别驾,雷州安置。元符元年(1098年)迁循州。徽宗即位,北徙永州、岳州,复大中大夫,提举凤翔上清太平宫,定居颍昌府。崇宁(1102—1106年)中重开党禁,罢祠。大观二年(1108年)复朝议大夫,迁中大夫。政和二年(1112年)转大中大夫致仕,同年十月卒。孝宗淳熙中,追谥文定。有《诗传》《春秋传》《栾城集》等,并行于世。《名臣碑传琬琰集》(下集)卷11、《宋史》卷339有传。按:嘉佑四年(1059年)十月,苏轼苏辙兄弟服母丧期满后,与父苏洵再度出蜀,前往京师开封。舟过涪州时,得鸟名“山胡“者,苏辙遂作《山胡》一诗。东坡则次韵相酬,写下了以理趣见长的《涪州得山胡次子由韵》。
【注释】
山胡:鸟名,善鸣,出黔中。
苍曩:苍:青色。
曩:鸟兽的细毛。
苍舞:青色的羽毛。
茸茸:柔细貌。
黔山:古代黔中山区。原涪陵、黔江地区一带。
噪:指众鸟齐声喧哗。
执:捕捉。
筠笼:竹编鸟笼。
【赏析】
苏辙的《山胡》是一首描绘山胡鸟的诗歌,山胡鸟是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一种鸟类,栖息在深山之中,声音婉转动听。
在这首诗中,苏辙通过对山胡鸟的描绘,展现出它的美丽和神奇。山胡鸟的羽毛呈苍青色,耳朵茸茸可爱,声音清脆悦耳,时而像是在啼哭,时而像是在歌唱。它栖息在深山野林之中,自由自在地生活,时而啄食溪边的细石,时而飞上孤峰高歌。
这首诗的意境优美,语言生动,通过对山胡鸟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好和神奇。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苏辙对自由和自然的向往和追求,表现出他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尊重。整首诗充满了浓厚的自然气息和生命意识,是一首非常优秀的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