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宜春侯旋师
明/杨基
瘴地收蛮后,烟江棹桨过。
旌旗皆绣虎,鼓角半吹螺。
圣化方无外,民心讵有讹。
马循归路熟,人比去时多。
喜气浮三峡,军声动九河。
遥知双阙下,齐进太平歌。
【作者】
杨基(1326—1378年),元明间苏州府吴县人,字孟载,号眉庵。原籍四川嘉州,其祖官吴中,因而定居。少聪颖,九岁能背诵六经。善诗文,兼工书画。元末隐吴之赤山,张士诚辟为丞相府记室,未几即辞去。入明,被迁往临濠,又徙河南。洪武二年放归。旋被起用,官至山西按察使。被诬夺官,罚服苦役,卒于役所。与高启、张羽、徐贲称吴中四杰。有《眉庵集》。
【注释】
瘴地:瘴气弥漫之地,这里指边远荒凉之地。
烟江:烟雾弥漫的江面。
绣虎:绣有虎形的旗帜。
圣化:圣明的教化。
马循:马匹按照路线行走。
双阙:古代宫殿前的高台建筑,左右各一,中间有通道。
太平歌:庆祝太平的歌谣。
【赏析】
这是一首描绘边疆平定、庆祝太平的诗歌,通过对军队的威武、民众的喜悦和共同前进的愿景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期盼。
首联“瘴地收蛮后,烟江棹桨过”,诗人描述了平定边疆、江面上船只穿梭的情景,暗示了战争的结束和和平的到来。
颔联“旌旗皆绣虎,鼓角半吹螺”,诗人描绘了军队的威武和声势,通过绣有虎形的旗帜和螺号的声音,展示了军队的雄壮和战斗力。
颈联“圣化方无外,民心讵有讹”,诗人表达了对圣明教化和民众心意的赞颂,强调了教化的普及和民众的认同。
尾联“马循归路熟,人比去时多”,诗人描绘了马匹熟悉路线、人们数量增多的情景,暗示了人们的回归和社会的恢复。
最后两联“喜气浮三峡,军声动九河。遥知双阙下,齐进太平歌”,诗人描述了喜悦的气氛、军队的声势、庆祝太平的愿景,通过这些描绘,表达了诗人对太平盛世的向往和期盼。
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对边疆平定、庆祝太平的描绘,成功地表达了诗人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