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张桓侯庙
明/陈文烛
云安县有桓侯庙,古木悬崖共暮烟。
传说头颅曾此葬,可知肝胆更谁怜。
河山割据非当日,风雨萧疏似汉年。
若问吴宫非魏寝,那能永奠大江边。
【作者】陈文烛(1525—?),字玉叔,号五岳山人。湖北沔阳人。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进士,曾任大理寺评事、淮安知府、南京大理寺卿、四川提学副使、山东左参政、四川左参政、福建按察使、南京大理寺卿。博学工诗,着有《二酉园诗集》12卷,文集14卷,续集23卷等。
【出处】选自云阳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云阳县志》1999年版第1289页。
【注释】
暮烟:傍晩的烟雾。
肝胆:肝和胆的总称。
萧疏:寂寞,萧条。
【赏析】
这首《谒张桓侯庙》是明朝诗人陈文烛的作品,通过描绘张桓侯庙的景象,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怀念和赞美之情。 首联“云安县有桓侯庙,古木悬崖共暮烟”,作者以云安县的桓侯庙为切入点,描绘了庙周围的古木、悬崖和暮烟,营造出一种庄重、肃穆的氛围。这一联不仅描绘了桓侯庙的景象,也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接下来两联则进一步描绘了桓侯庙的历史和意义。“传说头颅曾此葬,可知肝胆更谁怜”,作者通过传说中张桓侯的头颅曾葬于此,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怀念和敬仰。“河山割据非当日,风雨萧疏似汉年”,则通过对历史背景的描绘,强调了张桓侯在历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最后两联则表达了作者对桓侯庙的评价和思考。“若问吴宫非魏寝,那能永奠大江边”,这里作者通过与吴宫、魏寝的比较,赞美了桓侯庙的永恒价值和意义。这一联不仅表现了作者对桓侯庙的赞美之情,也表现了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总的来说,《谒张桓侯庙》这首诗通过对张桓侯庙的描绘,表达了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怀念和赞美之情。这首诗的描绘生动形象,语言优美,情感真挚,让读者感受到了桓侯庙的历史底蕴和庄重氛围。同时,这首诗也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感悟,让读者感受到了作者对国家和民族的忧思和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