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云安尉出戍夔州
宋/冯时行
戍鼓黄云外,征夫白帝东。
风林行啸虎,雨夜飒哀鸿。
路入山光静,村含晚色空。
岚烟欺眼力,不见鹿皮翁。
【作者】
冯时行(1100—1163),字当可,号缙云,祖籍浙江诸暨,出生于南宋恭州璧山。巴蜀历史上第一位状元[徽宗宣和六年(1124年)甲辰恩科],历官奉节尉、江原县丞、左朝奉议郎等,后因力主抗金被贬,于重庆结庐授课,坐废17年后方重新起用,官至成都府路提刑,逝世于四川雅安。受学于涪陵谯定,精通易学,为“涪陵学派“(谯定、胡宪、刘勉之、朱熹、忧渊、度正、阳岳、阳板、史蒙卿、张浚、张行成、冯时行、李舜臣、李心传、李道传、李性传、高斯德)代表人物之一。今存诗300首。著有《缙云文集》43卷。
【注释】
出戍:到边地戍守。
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黄云:边塞之云。
岚烟:岚气。
鹿皮翁:传说中的仙人名,亦称“鹿皮公“。
【赏析】
首联“戍鼓黄云外,征夫白帝东”,描绘了一幅边疆戍卫的景象。戍鼓声在黄云之外回荡,征夫们在白帝城之东行进。这描绘出了边疆的荒凉和征人的艰辛。
颔联“风林行啸虎,雨夜飒哀鸿”,诗人通过比喻和象征手法,表达了对边疆战事的担忧和对国家命运的不安。“啸虎”暗喻强敌,“哀鸿”则暗喻流离失所的百姓。此联寓含着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的渴望。
颈联“路入山光静,村含晚色空”,描绘了山间小路和村落的美景,与前两联形成对比,表现出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对战争的无奈。
尾联“岚烟欺眼力,不见鹿皮翁”,诗人以“岚烟”比喻朦胧的景色,以“鹿皮翁”比喻隐居的高士。此联表达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无奈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总体来说,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同时也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百姓苦难的同情。诗人在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象征手法,使得诗歌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