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八景
清/沈巨儒
金岛印浮
巨石嶙峋万浪中, 狂澜回倒大江东。
龙宫风雨沉沉黑, 渔火霜星点点红。
千里岷源障峡水, 九霄天汉驾桥虹。
张骞若或乘槎至,莫问支机织女功。
蛾眉返瞭
蛾眉带月映沙洲,半面舒颜半面羞。
南望江皋圆似镜,北临磧臂曲如钩。
独留栖鹤常为伴,不许贾人暂系舟。
自分漱流与枕石,至今姓字付沉浮。
鲁池流觞
南浦登临何处宜,西山一目望中奇。
芳郊自有王孙草,石壁犹留鲁直词。
水面泛觞流九曲,荷筒吸露吐千丝。
耳清思听莺声嘴.待取明年春夏时。
西山夕照
雪舞苍松万籁寒,鹤鸣华表曙晖残。
朝岚积气盈江白,落日余光入壁丹。
莫问池台往古迹,只将风景醉中看。
游人题咏知多少,欲继青莲下笔难。
白岩仙迹
绝尘龛上碧莓苔,供奉祠堂乐宾来。
斗酒够倾虽已矣,百篇手泽愈新哉。
脱靴捧砚皆嬉怒,捉月骑鲸属浪猜。
惟有余风干载化,我今亲灸先生回。
都历摩天
天际孤峰一柱,擎诸峦罗列似朝尊。
大江倒影虹跨,涧明月当空玉满昆。
何用仙人九节,杖直探素女洗头盆。
巫峰十二参差,立共仰此山公领孙。
仙桥虹济
回澜濯锦蜀川西,地设神功孰与齐。
桥驾牛女不侯鹊,梁成凑涓岂资舆。
潺潺瀑布来天汉,浩浩喷珠满兰溪。
自北而南占地气,无烦康节听鹃啼。
岑公灌芝
为问先生何许人,长留姓字洞中宾。
不随四皓同扶汉,独灌一芝入避秦。
藤挂水帘常喷玉,渔来磺上却迷津。
些溪尚有隐君子,南北同心作友邻。
【出处】
选自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重庆市万州区志(下)》第1784-1785页。 参见故宫珍本丛刊乾隆《夔州府志》第390〜391页、故宫珍本丛刊清乾隆《万县志》第 326—328 页。
【作者】
沈巨儒,字越鸡,号西溪野人。万县人。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应聘修 《夔州府志》。
【注释】
西山夕照:或称为“白岩仙迹”,前者按自然景观命名,后者指诗仙李白曾在此读书一事。
都历摩天:都历山在万州古城后,为县城的主山,因位于城北,故又名“北山”,从县城仰望都历山,山势陡峻,高插入云,故称“都历摩天”。
【赏析】
金岛印浮
这首诗主要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景象,并表达了作者对自然伟大力量的赞叹。具体来说:
“巨石嶙峋万浪中, 狂澜回倒大江东。” 这两句诗描绘了钱塘江大潮汹涌澎湃的景象,巨石在汹涌的波浪中显得嶙峋突兀,狂澜回旋,猛烈地冲击着大江的东岸。
“龙宫风雨沉沉黑, 渔火霜星点点红。” 这两句诗描绘了钱塘江夜晚的景象。龙宫被深邃的黑夜笼罩,渔船上的灯火在霜夜里闪烁,像星星一样点缀在江面上。
“千里岷源障峡水, 九霄天汉驾桥虹。” 这两句诗描绘了钱塘江大潮的源头和气势。千里之外的岷山是钱塘江的源头,它挡住了峡谷中的水流。九霄之上的天汉仿佛驾着一道彩虹般的桥梁。
“张骞若或乘槎至,莫问支机织女功。” 最后两句诗,作者借用张骞乘槎到天河的传说,表达了如果张骞能够乘着木筏来到这里,就不要再问织女在织布上的功绩了,因为这里的自然景象已经足够令人惊叹。
总的来说,这首诗赞美了钱塘江大潮的壮丽和自然伟力,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叹。
蛾眉返瞭
这首诗《蛾眉返瞭》以生动的语言和形象描绘了蛾眉月映照在沙洲上的美丽景象。诗人运用丰富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将蛾眉月映照在沙洲上的景色描绘得如诗如画。
首联“蛾眉带月映沙洲,半面舒颜半面羞”,形象地描绘出蛾眉月半弯的形状,以及月色映照在沙洲上的景色,同时用“半面舒颜半面羞”的拟人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蛾眉月的羞涩和柔美。
颔联“南望江皋圆似镜,北临磧臂曲如钩”,则用“圆似镜”和“曲如钩”的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蛾眉月位置不同时所呈现的不同形状,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颈联“独留栖鹤常为伴,不许贾人暂系舟”,则运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蛾眉月以情感和生命,表现了其孤独和寂寞,同时也体现了其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坚守。
尾联“自分漱流与枕石,至今姓字付沉浮”,则通过抒发感慨,表达了诗人对蛾眉月的敬仰和赞美之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比喻、拟人手法以及抒发感慨的方式,生动地描绘了蛾眉月映照在沙洲上的美丽景象,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深刻的启示。
鲁池流觞
这首诗《鲁池流觞》描绘了南浦鲁池的美丽景色。诗人以“南浦登临何处宜,西山一目望中奇”开头,表达了对南浦鲁池的赞美之情。接着,诗人通过描绘芳郊的王孙草和石壁上的鲁直词,展现了鲁池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水面泛觞流九曲,荷筒吸露吐千丝”则描绘了鲁池水面上的景色,通过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将水面上的景色描绘得生动形象。最后,“耳清思听莺声嘴.待取明年春夏时”表达了诗人对鲁池未来美景的向往和期待。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鲁池的美丽景色和历史文化底蕴,表达了诗人对南浦鲁池的赞美之情,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历史的深刻感悟。
西山夕照
《西山夕照》这首诗描绘的是西山在夕阳余晖下的壮丽景色。诗人通过生动的笔触和丰富的意象,将读者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境界。
首联“雪舞苍松万籁寒,鹤鸣华表曙晖残”,以动衬静,通过描绘雪花在苍松间飘舞、仙鹤在华表上鸣叫的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庄严的氛围。同时,“万籁寒”和“曙晖残”两个词也巧妙地传达了时间和环境的特征。
颔联“朝岚积气盈江白,落日余光入壁丹”,则通过对比的手法,进一步展现了西山夕照的壮美。早晨的雾气在江面上弥漫,呈现出白茫茫的一片;而落日的余晖则映照在山壁上,形成了红艳艳的景象。这种色彩的对比和变化,使得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立体。
颈联“莫问池台往古迹,只将风景醉中看”,诗人在此表达了一种超脱尘世、醉心自然的情感。他劝诫读者不要过分关注那些已经消逝的历史遗迹,而应该尽情欣赏眼前的美景。这种及时行乐、把握当下的生活态度,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独特感悟。
尾联“游人题咏知多少,欲继青莲下笔难”,则通过抒发感慨的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西山夕照景色的无比赞美之情。他认为,面对如此壮美的景色,即使是像李白那样的文学巨匠也难以用文字来完全表达其美妙之处。这也从侧面衬托出西山夕照景色的非凡魅力。
白岩仙迹
这首诗《白岩仙迹》描绘的是一处供奉祠堂的景象,其中蕴含着神秘和超凡的元素。
首先,诗人以“绝尘龛上碧莓苔,供奉祠堂乐宾来”开头,描绘了一个远离尘世喧嚣的清净之地。这里供奉着神灵,吸引着众多宾客前来。
接着,诗人提到“斗酒够倾虽已矣,百篇手泽愈新哉”,暗指这里的神仙能够掌控酒宴,即使饮酒过量也不会醉倒。而“百篇手泽”则是指这里留下了许多神仙的墨宝或手迹,这些珍贵的文字记录着他们的智慧和超凡的洞察力。
“脱靴捧砚皆嬉怒,捉月骑鲸属浪猜”则进一步展现了神仙们超凡的能力和行为。他们可以轻松地脱下靴子,捧起砚台挥洒自如,还能够捉住月亮、骑着鲸鱼畅游四海。这些描述充满了想象力和浪漫情怀,使整个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神秘感。
最后,“惟有余风干载化,我今亲灸先生回”表达了诗人对神仙的敬仰和崇拜之情。他认为这里的风俗习惯已经传承了千年,而他作为后来者,希望能够追随神仙的足迹,体验这里超凡脱俗的生活。
总体而言,《白岩仙迹》这首诗通过描绘供奉祠堂的神秘景象和神仙们的超凡能力,表达了诗人对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也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浪漫情怀。
都历摩天
这首诗描绘的是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它独立于天际,似乎是支撑着周围的山峦。这座山峰高大险峻,气势恢宏,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联“天际孤峰一柱,擎诸峦罗列似朝尊”,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山峰的高大和险峻,同时通过比喻的手法,将周围的山峦比作朝拜的尊者,突出了山峰的威严和崇高。
颔联“大江倒影虹跨,涧明月空玉满昆”,则描绘了山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江面上倒映着山峰的影子,彩虹跨越山涧,明月高悬空中,这些景象共同构成了山峰的壮美画卷。
颈联“何用仙人九节,杖直探素女洗头盆”,则通过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将山峰描绘得更加神秘和超凡。仙人使用的九节杖、素女洗头盆等意象,增强了山峰的传奇色彩,使人对它更加敬畏和崇拜。
尾联“巫峰十二参差,立共仰此山公领孙”,则进一步突出了山峰的地位和影响力。巫峰十二座山峰参差不齐地排列在周围,仿佛在向这座山峰致敬,展现出它的领导地位和影响力。
总体而言,《都历摩天》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比喻、想象和夸张等手法,描绘了一座高耸入云、气势恢宏的山峰,展现了它的壮美、神秘和超凡之处。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悟。
仙桥虹济
这首《仙桥虹济》描绘的是一座神奇的桥梁,它横跨在湍急的河流之上,具有神奇的力量和美感。
首联“回澜濯锦蜀川西,地设神功孰与齐”,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河流的汹涌澎湃和桥梁的神奇。诗人将这座桥梁比喻为神明所设,强调了它的神奇和不可思议。
颔联“桥驾牛女不侯鹊,梁成凑涓岂资舆”,则进一步解释了桥梁的神奇之处。这座桥梁不仅能够横跨河流两岸,而且不需要依赖任何其他工具或支撑,仿佛是由天地之力自然形成。
颈联“潺潺瀑布来天汉,浩浩喷珠满兰溪”,则描绘了桥梁周围的美丽景色。清澈的河水从高处倾泻而下,形成了壮观的瀑布,而桥梁则像一道彩虹跨越在河流之上,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尾联“自北而南占地气,无烦康节听鹃啼”,则表达了诗人对这座神奇桥梁的敬仰和赞美之情。诗人认为这座桥梁不仅具有神奇的力量,而且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美感。同时,诗人也暗示了这里的风俗习惯和自然环境都非常和谐,不需要烦扰外界的干扰。
总体而言,《仙桥虹济》这首诗通过生动的语言、比喻、夸张等手法,描绘了一座神奇、美丽的桥梁,展现了它的神奇之处和与周围环境的和谐共生。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悟。
岑公灌芝
这首《岑公灌芝》是一首描绘隐士的诗歌,通过对隐士的生活和品格的赞美,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独立和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
首联“为问先生何许人,长留姓字洞中宾”,诗人以问答的形式开篇,询问这位隐士的身份和来历,同时暗示了他与山洞为伴的生活。
颔联“不随四皓同扶汉,独灌一芝入避秦”,这里诗人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隐士的不同流俗和超脱尘世的精神境界。他并不追求世俗的名利和权力,而是选择了一条与世隔绝、独自修行的道路。
颈联“藤挂水帘常喷玉,渔来磺上却迷津”,诗人进一步描绘了隐士所在的美丽环境。这里有清澈的溪流、喷涌的泉水和挂在悬崖上的水帘,这些自然景观与隐士的精神境界相得益彰。
尾联“些溪尚有隐君子,南北同心作友邻”,诗人赞美隐士的品格和情操,认为他是一位真正的君子,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同时他的精神境界也与世人相通。
总体而言,《岑公灌芝》这首诗通过描绘隐士的生活和品格,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独立和超脱尘世生活的向往。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敬畏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