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中览物
唐/杜甫
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
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
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
形胜有馀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
【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注释】
掾吏:分曹治事的属吏,官府里的办事员。
三辅:西汉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个职官的合称。亦指其所辖地区。
潼关:关隘名。古称桃林塞。
诗兴:做诗的兴致。
华岳:高大的山。指西岳华山。
蜀江:蜀郡境内的江河。
衾枕:被子和枕头。泛指卧具。
薜萝:薜荔和女萝。两者皆野生植物,常攀缘于山野林木或屋壁之上。借指隐者或高士的住所。
形胜:谓地理位置优越,地势险要。指险要之地。谓山川壮美。
回首:把头转向后方。
高歌:放声歌唱。
【赏析】
《峡中览物》这首诗写于大历元年(766年)于夔州。诗人回忆起在潼关时的情境,诗兴正浓。 “曾为掾吏趋三辅,忆在潼关诗兴多。” 首联中,诗人回忆起在潼关做官的时光,表达出他对那里浓厚的感情。他曾经作为掾吏在那儿工作,对那里的风土人情有了深入的了解和体验,这也激发了他的诗兴。 “巫峡忽如瞻华岳,蜀江犹似见黄河。” 诗人看到巫峡便想起华山,见到蜀江就想到黄河,
由此可见他对故土的思念之情。 “舟中得病移衾枕,洞口经春长薜萝。” 颈联描绘了诗人病倒在船上,将被子枕头移到船上,而在山洞旁的薜萝经过春天生长茂盛的景象。 “形胜有余风土恶,几时回首一高歌。” 诗人感叹这里的地形虽然优越,但是风土人情却恶劣。他想要回首过去,放声高歌,表达出他内心的激昂和豪情。
这首诗中,诗人通过描写巫峡、蜀江等自然景观,抒发了他对故土的思念之情和对未来的期望。他的诗风雄浑有力,语言质朴自然,给人以强烈的感受。这首诗也反映出杜甫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念,他热爱生活、关注民生、渴望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