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竖子摘苍耳
唐/杜甫
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犹剧。畦丁告劳苦,无以供日夕。
蓬莠独不焦,野蔬暗泉石。卷耳况疗风,童儿且时摘。
侵星驱之去,烂熳任远适。放筐亭午际,洗剥相蒙幂。
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加点瓜薤间,依稀橘奴迹。
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
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寄语恶少年,黄金且休掷。
【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注释】
竖子:此指童仆。
苍耳:卷耳,形似鼠耳,丛生如盘。
秋已分,即已秋分。瘴犹剧,瘴热还很厉害,是说天旱。
畦丁:园丁。杜甫这时请了几个雇工。因秋旱,早晚食物缺乏,所以说无以供日夕。
侵星:星还未落时。
烂熳:是无所拘束。任远适,任凭到远处去摘。
放筐:指归来说。亭午,正午。
筋:筷子。以苍耳供食,原出不得已,所以只说是“还小益”。
加点:是说搀用一点苍耳在瓜茬里面。
诛求:是残酷的剥削。
【赏析】
《驱竖子摘苍耳》这首诗描述了杜甫让童仆摘取苍耳的情景。整首诗的背景是杜甫因秋分已至,林中瘴气依然严重,导致食物缺乏,而让童仆去采摘苍耳。首联“江上秋已分,林中瘴犹剧”,描绘了秋分时节江边的景色,以及林中瘴气的严重。这为全诗奠定了秋分、荒凉、疾病等基调。
颔联“畦丁告劳苦,无以供日夕”,描述了园丁(即畦丁)因为采摘蔬菜的辛劳而苦不堪言,无法满足日常的需求。接下来几联描述了苍耳的生长环境和采摘过程。“蓬莠独不焦,野蔬暗泉石”,说明苍耳在野外的蓬蒿和莠草中生长,虽然有阳光照射,但是却不焦枯。采摘的时候,“侵星驱之去,烂熳任远适”,童仆们趁着星星还没落就开始采摘,采到满满一筐后便带到堂屋里去。
在堂屋里,“放筐亭午际,洗剥相蒙幂”,他们将苍耳倒在桌子上,清洗剥皮。“登床半生熟,下箸还小益”,将处理好的苍耳放在床上晾晒到半干熟状态,尝一下发现味道还是不错的。于是便加点瓜薤之类的东西,使其味道更佳。接下来几联描述了杜甫对当时社会的感慨。“乱世诛求急,黎民糠籺窄”,描绘了乱世之中,苛捐杂税繁重,百姓生活困苦,连糠籺都难以果腹。而“饱食复何心,荒哉膏粱客”,则讽刺了那些饱食终日的膏粱子弟,他们只顾自己享乐,对百姓疾苦漠不关心。
最后两联“富家厨肉臭,战地骸骨白。寄语恶少年,黄金且休掷”,描绘了富家子弟的奢华生活和战场上无辜百姓的尸骨。诗人呼吁那些追求奢侈的少年们不要再浪费黄金了,应该珍惜当下的生活。整首诗通过描述采摘苍耳的情景,展现了杜甫对当时社会的深深忧虑和对百姓疾苦的同情。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那些只顾自己享乐的膏粱子弟的讽刺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