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二首(其一)
唐/杜甫
秋风淅淅吹巫山,上牢下牢修水关。
吴樯楚柁牵百丈,暖向神都寒未还。
要路何日罢长戟,战自青羌连百蛮。
中巴不曾消息好,暝传戍鼓长云间。
【作者】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注释】
秋风:秋天的风。
淅淅:象声词,形容风声。
巫山:山名。北与大巴山相连,形如“巫”字,故名。长江穿流其中,形成三峡。
上牢:谓牛羊豕等美味。牢,古代祭祀用的牺牲。
下牢:即下牢关,在今湖北宜昌市西北。
水关:水上关口。特指旧时穿城壁以通城内外水的闸门。
百丈:极言高、深或远。
神都:犹神州。谓京城。
要路:重要的道路,主要的通道,比喻显要的地位。
何日:哪一天;什么时候。
长戟:古兵器名。长柄的戟。
青羌:指东方。古代西南地区羌族的一支。服饰尚青色,故称。
百蛮: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总称。后也泛称其他少数民族。
不曾:没有,从来就没有,亦作“未曾”。
消息:情况报道。
戍鼓:边防驻军的鼓声。
长云:连绵不断的云。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秋风,表达了诗人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诗人描绘了巫山、长江等自然景观,通过描写秋风和江水,表现了自己对战争的忧虑和对国家安危的关切。诗歌中通过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将自然景观和内心感受融为一体,使得诗歌情感丰富、意境深远。
诗歌情感真挚、语言优美,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内心感受的表达,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战争和家乡的关注和思考。同时,诗歌中也表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感慨和思考,使得整组诗歌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