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刘苏州诚之帅夔门
宋/孙应时
卧辙违吴会,开帆指蜀门。
江关自奇险,节制故雄尊。
一吐遐方气,勤宣圣主恩。
归来对宣室,献纳伫司存。
【作者】
孙应时(1154—1206),宋绍兴馀姚人,字季和,号烛湖居士。孙介子。师事陆九渊。孝宗淳熙二年进士。授黄岩尉,为常平使者朱熹所重,与定交。丘崇帅蜀,辟入制幕,尝策言吴曦将叛。徙知常熟,秩满,郡守以私恨诬其负仓粟三千斛而捃摭之,市民竟为代偿,守益怒,坐贬秩。宁宗开禧二年起判邵武军,未赴而卒。有《烛湖集》。
【注释】
夔门:长江三峡的西大门,又名“瞿塘关”,是中国重庆市奉节县境内的一个重要景点,也是长江三峡旅游线上的标志性景观之一。
吴会:秦汉会稽郡治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
开帆:犹开船。
蜀门:山名。即剑门。在四川省剑阁县北。
宣室:古代宫殿名。殷代宫名。
献纳:委婉的提出意见以供接受、采纳;无代价地把东西献出。
秋水:秋天的水。比喻人(多指女人)清澈明亮的眼睛。
【赏析】
首先,诗中描绘了离开吴会前往蜀地的旅程。诗人用“卧辙违吴会,开帆指蜀门”来形容自己离开吴地的场景,通过“卧辙”和“开帆”两个词组,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离别的情感和对远方蜀地的向往。在离开吴地的过程中,诗人对吴地的山山水水进行了赞美,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对楚地风光的向往和期待。
其次,这首诗中展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楚地风光的向往。在诗中,诗人通过“过尽巴山蜀水”和“城邑分布原野”等描绘,展现了蜀地的壮丽景色和人文景观。同时,诗人也通过“江关自奇险,节制故雄尊”等词句,表达了自己对蜀地山水的赞美和向往。在诗的最后两句“一吐遐方气,勤宣圣主恩。归来对宣室,献纳伫司存”,诗人表达了自己愿意为国家献出自己的才智和力量的决心,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对楚地风光的热爱和向往。
最后,这首诗在文学上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诗人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形象的比喻,使得整首诗充满了诗意和美感。同时,这首诗也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深刻理解和感悟,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