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留日同乡汪锦涛
近现代/李蔚如
学书学剑两不成,飘零湖海一身轻。
拼将傲骨撑天地,剩有灵犀照古今。
雪冷巴山人易老,春回歇浦我消魂。
何日得扫单于墓,立马燕然拟勒铭。
【出处】
选自李胜著《涪陵历代诗文选校注》第207页。
【作者】
李蔚如(1883-1927):字郁生,号鸿钧。重庆涪陵人。光绪三十年(1904年) 留学日本。1906年加入中国同盟会。后回国领导涪陵辛亥革命,担任涪陵军政府司令官。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涪陵“四镇乡”(君子镇、新盛镇、同乐镇、龙潭乡)农民运动,建立农民武装。1927年,被国民党军阀郭汝栋诱捕,于重庆南岸黄桶灯英勇就义。
【注释】
汪锦涛:字奎垣,重庆涪陵人。1903年与李蔚如等留学日本,后加入中国同盟会,民国时期曾任四川省议员,彭水、三台县知事。
灵犀:比喻两心相通。
巴山:在今四川省南江县以北。
歇浦:即黄歇浦,黄浦江的别称,代指上海。
燕然:山名,今蒙古国境内的杭爱山,借指边塞。
勒铭:镌刻铭文,比喻建功立业。
【赏析】
首联“学书学剑两不成,飘零湖海一身轻。”表达了诗人在学问和武艺两方面的追求,以及未能如愿的遗憾。同时,“飘零湖海一身轻”又透露出诗人四海为家、漂泊无定的生活状态,以及洒脱不羁的个性。
颔联“拼将傲骨撑天地,剩有灵犀照古今。”中,“拼将傲骨撑天地”展现了诗人坚定不移的意志和顶天立地的气概,而“剩有灵犀照古今”则以灵犀象征智慧和才华,表明诗人希望以自己的智慧和才华照亮历史,留名千古。
颈联“雪冷巴山人易老,春回歇浦我消魂。”描绘了诗人在巴山雪冷之地的孤独与苍老,以及春天回归时的感怀与销魂。这一联通过鲜明的对比,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对美好时光的向往。
尾联“何日得扫单于墓,立马燕然拟勒铭。”则表达了诗人的壮志豪情。诗人渴望有一天能够扫平边疆的敌人,建功立业,然后在燕然山上立马刻石,铭记自己的功绩。这一联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和对英雄事业的向往。